第二十一章 知己(1 / 2)

弃妃 等待我的茶 3230 字 2019-09-0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现在开始,我非常喜欢这句诗了,而且列为所有我最喜欢的诗词之最。

每天下午大概四五点的时候,我都会兴致勃勃的爬上树,然后,就看见那个一脸笑容温润如玉的男子静静的站在那里等候着。

院墙边的杏花灿烂的开着,非常的旺盛,南安国的皇帝的冷宫弃妃柔妃娘娘也愉快的爬树翻墙。两个人也没有约好时间,却非常有默契似的。每天的黄昏时分,当我爬上杏树的时候,夏瑾瑜必然就站在隔壁院墙的树下。

然后,我坐在树枝上他站在树枝下,两只人天南海北的交谈,非常的愉快。夏瑾瑜干脆直接搬了桌椅板凳坐在翻过墙来的树枝边,一边喝茶一边等候着爬树过来跟他聊天的小姑娘。

我发现,夏瑾瑜不像是一般的读书人,他见识渊博。不仅是诗词歌赋治国之道,他还去过很多地方,给我讲了他的经历。

特别是,各地的风土人情,地方风俗。他讲了农夫和蛇、刻舟求剑等等这样的典故,这些故事小学课本也都学过了,听夏瑾瑜娓娓道来却是另有一番风味。

美男讲话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夏瑾瑜的嗓音清越而带有磁性,说话咬文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听起来非常舒服。而且他用自己的观点陈述这些典故,许多地方别出心裁,我听得是津津有味。

他还说起游览三山五岳的经历,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还有三山的仙气。也真是奇怪,这些名山胜景的名称居然跟我们现代的一样,也是前世的叶齐最向往的地方。

他慢慢的说着我淡淡的听,心里却不无敬佩的,古时候没有飞机火车,我当然知道走这些路程的艰辛。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夏瑾瑜说道,不知道想起了什么,脸上的笑容很淡却很温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前读苏先生的诗文,总是很喜欢这两句,却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及至后来,恰巧有事路过杭州,亲眼去见了西湖的景色,心情是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很多诗人所说,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在那里也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你也喜欢苏先生的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可是众多清穿女的不二法宝,每逢重大场合念出这首诗一定会得到满场敬仰的目光的。

不过我很奇怪,同样遍读诗书的香草不知道凤求凰的故事,后来我旁敲侧击的仔细了解过,南安国似乎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没有先秦晋隋文化的熏陶,自然也不知道明清的历史,可是,在南安的史记中有唐宋诸位名人的痕迹。只是,在南安的历史记载中,那不是唐宋前朝,却只是邻邦大国。

“是呀,苏先生的才学瑾瑜毕生景仰。他不仅诗文出众,还擅长书法作画,且每样都是名列前茅,这样的全才世间少有。苏先生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的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我却很佩服苏先生这样的年少轻狂。”

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夏瑾瑜眉飞色舞的说了很多,提了苏东坡的字苏东坡的书苏东坡的画。却独独没有提,在官场上,他也曾经显赫一时。

我发现,他不喜欢政治对官场上的事情也闭口不言。就好像,他的身份,我的身份。

很多事情,我们不说不代表我们不明白,只是我们这段时间交往的很开心,聊文学聊游历,纯粹的交了好朋友罢了。

难得的作为一个古人,夏瑾瑜跟那位诗仙先生一样足迹遍天下,作为叶齐的我也曾经利用寒暑假游览了许多地方。自然地,两只人会有许多相同的心得体会,话题多的不得了。

“我也喜欢苏先生的诗,最喜欢那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是呀,他的诗最多写西湖的了,我去了一次之后就一直想再去。齐儿,有机会我们同游可好?”他伸手到我面前,作出邀请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