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六,裴世矩、李浑会见突厥使团。</p>
大逻便阿史那伊顺多次出使中土,与裴世矩接触最多,非常熟悉,彼此以老朋友称之,而与李浑亦有数面之缘,知道其出自陇西成纪李氏,身份尊贵,权势显赫,不敢怠慢。</p>
双方见面后,气氛非常紧张。</p>
阿史那伊顺率先发难,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叱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中土安上了一大堆罪名,然后提出要求,立即归还安东,否则兵戈相见。</p>
裴世矩不予理睬,先回顾过去。</p>
当年突厥汗国四分五裂,启民可汗单枪匹马千里迢迢跑到中土求援,中土仗义相助,给钱给粮派军队,不辞辛苦帮助启民可汗力挽狂澜,然后启民可汗代表突厥汗国立下誓言,永远臣服于中土,忠诚于中土,世世代代和平相处。</p>
什么叫臣服于中土?就是突厥汗国是中土的藩属国。什么叫藩属国?藩属国应该对宗主国尽到什么义务?你们都忘了?现在启民可汗死了,突厥汗国翅膀硬了,莫非就要背信弃义,翻脸成仇了?</p>
接着谈中土与安州的历史渊源。安州是鲜卑人的故地,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安州也就是中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中原大乱的时候,奚族乘机南下侵占了安州,如今中土统一了,强盛了,再把安州从强盗手中夺回来,有何不对?</p>
最后再说事情的前因后果。两年前松漠马贼白狼遭到以突厥人和奚人为首的各方势力的联合围剿,亡命中土,遂与中土贼寇沆瀣一气,又与杨玄感叛党狼狈为奸,祸乱大河南北。去年八月,在中土卫府军的围剿下,白狼率残部仓惶逃出塞外,以雷霆之势突破了碛东南突厥大军的阻击,杀进了安州,击败了奚族诸部,一举攻占了安州,接着又北上托纥臣水攻打契丹,恰好步利设阿史那咄尔举兵造反,两人一拍即合,联手横扫弱洛水南北两岸。之后白狼和阿史那咄尔为了赢得中土庇护,拱手把安东送k了中土,中土有何理由拒绝?当然笑纳,于是就有了东都把安东纳入版图之事。</p>
裴世矩一一驳斥,反过来把突厥汗国骂了个狗血淋头,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竟敢到宗主国头上撒野,找死啊?</p>
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大有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之势。</p>
裴世矩的态度越强硬,阿史那伊顺就越惶恐,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这时不能妥协,一妥协就“兵败如山倒”,没得谈了。</p>
昨夜杨善经秘密拜会李风云之后,回来告诉阿史那伊顺,安东可能是个“连环坑”。</p>
李风云说了,他马上就要率军远征高句丽,由此推及,东都很快就要大张旗鼓地发动第三次东征,但东都根本没必要发动第三次东征,因此不能不让人以最大恶意揣测东都的用意。东都发动第三次东征的目的何在?是不是声东击西,明面上以安东大军远征高句丽,暗地里却把精锐大军部署于长城一线,乘着东、西两部突厥激战于大金山之际,突然在大漠的背后痛下杀手,给大漠致命一击?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牙帐就要及时调整策略,大漠就要做好南北大战立即爆发的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
退一步说,即便这个假设不成立,牙帐也要做好万全准备,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土不会立即攻打大漠。</p>
裴世矩西行是事实,中土皇帝滞留北疆迟迟不回东都也是事实。既然中土皇帝不回东都,也就不可能发动第二次西征,不可能与西突厥大打出手,那么裴世矩西行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十有**是说服西突厥联手攻打大漠,恰好西突厥要遏制和削弱大漠,中土要开疆拓土,双方各取所需,当然一拍即合。由此再看中土皇帝滞留北疆,其意图就很明显了,就是选择一个恰当时机,亲自指挥中土大军北征大漠。</p>
从这个推断出发,牙帐必须在碛南部署重兵,全力防备中土,如此一来大漠不但不能与西突厥大打出手,反而要满足西突厥的利益求,说服西突厥改弦易辙,双方联手抗御中土。</p>
此事禀报牙帐需要时间,牙帐改变策略也需要时间,所以阿史那伊顺打定主意强硬到底,一拖到底,以重兵威胁安东来吸引东都的注意力,迫使东都不得不加大对安东的支持力度,不得不加强幽燕一线的长城镇戍,如此就必然会影响到东都的军事部署,延误中土大军北上攻击的步伐。</p>
=</p>
二月初七,河北高阳宫,皇帝行在。</p>
裴世矩再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