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沙琪玛(1 / 2)

游戏美食家 晓晓双 0 字 2022-01-28

 沙琪玛,也叫“萨其马”、“沙其马”、“沙其玛”、“萨齐马”等,在香港被称为“马仔”,是一种特征甜味糕点。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征。近年来,经过对食品“丰糕”的制造工艺和民俗学探源,发现这种食品是沙琪玛的延伸,当地居民以至将这品种似沙琪玛的丰糕作为中秋节的贡品之一。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外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马是当时重要的小吃。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其马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博得人们的喜欢。但它所含热量较高,脂肪含量约54或一件约200卡路里。纵然萨其马味美可口,但仍应为安康着想而尽量少吃。据考证山东沂水县当地人自雍正年间开端就有人制造这类丰糕,主要款式与沙琪玛无异,但多了砂糖和青红丝,吃的时分依然是切块式样,当地人将这种食物与月饼一同作为中秋节的祭奠食品。在香港,人们惯称萨其马为“马仔”。由于赛马赌博俗称“赌马仔”,因此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萨其马后,便可在赛马赌博中获胜。

在清代《五体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饽饽类)、《三合切音清文鉴》、《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饽饽类)中单词(saqia)对应语均为“糖缠”。《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七·食物部一·饽饽类第三)中(saqia)的解释译意即:白面用芝麻油炸后,拌上糖稀,放洗过的芝麻制成。

至于“狗糖蘸”的说法,《五体清文鉴·补编·饽饽类》、《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卷三·饽饽类》中有词条“枸糖缠”,直译即“枸、面粉的糖缠”,《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中释义为“枸、面粉在芝麻油里炸过后,拌上糖稀,然后放洗过的芝麻制成”。《五体清文鉴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补编》中该词条后还有词条“葡萄糖缠”、“白糖缠”,故枸糖缠应为糖缠的一种。

传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将军,姓萨,喜欢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一点点心,还不能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叮嘱厨师要“来点新的玩意儿”,若不能令他称心,就准备回家吃厨子。担任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

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一火大骂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称心,他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答复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此得名。

又有传说有一位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翁,想创作一种新的点心,并且在另一种甜点蛋散中得到了灵感,起初并没有为这道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场卖。可是由于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着马回来,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点心箩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报销了。后来老翁再做一次同样的点心去卖,结果大受欢送,那时有人问到这个点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杀骑马”,最後人们将名字雅化成“萨其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