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焚金阙董卓迁都 救百姓南烨得利(4)(2 / 2)

数据三国 三卷天书 0 字 2022-01-27

孔融闻言感慨道:“科学大道果然能通世间至理!安国在我麾下大材小用矣,若在法师帐下必为大将之才。”</p>

武安国闻言急道:“主公何出此言?我受主公十年之恩,誓死追随主公。”</p>

南烨看出武安国也是忠义之人,并没有为了得到力量便追随自己的意思,只好安慰孔融道:“文举此言差矣!便是没有术法相助,武将军也是大将之才。只要勤练武艺将潜力开发出来,总有一日可以战胜那吕布。”</p>

孔融也知道南烨在安慰自己,感激一笑道:“多谢法师直言相告。我必善待安国。”</p>

武安国也向南烨行礼谢道:“多谢法师指点!明日攻城之时还望法师以秘法助我。不为斩将夺旗建功扬名,只求多杀敌兵为民除害。”</p>

南烨虽未能得武安国效忠,但见他忠义也很欢喜,便道:“明日若有机会定助武将军一臂之力。”孔融与武安国再次行礼,这才离去。</p>

次日巳时南烨领曹操、孙坚、刘备、孔融、张燕、臧霸、郭太、何仪关前列阵。九路诸侯,九种旗帜迎风飘展,九人身后文臣武将列成一排,十余万兵马齐结一处,声势浩大令人震惊。</p>

关上守将李肃、赵岑当然知道董卓离关迁都之事。他们最后得到的军令便是虚张声势严守关隘,拖延诸侯入关,为董卓迁都争取时间。不过董卓自己先跑了也不好意思命二人死守,曾经暗示二人,能守便守,守不住便保存兵力撤往长安。</p>

赵岑见关下人马众多头皮就有点发麻,问李肃道:“李将军,我等是守是退?”</p>

李肃心中也有惧意,若是他一人独自守关肯定选择弃关而走。可是有赵岑在一边盯着,若是一仗不打便弃关而逃,便留了把柄在赵岑手里,回到董卓那里不好交差。于是硬着头皮道:“丞相有言在先,此关能守便守,守不住再退不迟。我观诸侯并未尽出,可先命士卒严守关隘,试探其兵力士气,若强则退,若弱则守,如何?”</p>

赵岑要是没有李肃盯着也早跑了。按照兵法来讲,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便是死地。董卓一跑,洛阳一烧,虎牢关中便断了援兵、粮草,只靠一些余粮维持。诸侯便是不来攻关,粮草一尽,二人也要撤离。此时听李肃说要守城试试,赵岑心里直骂娘,可是又不能不守,只好给自己壮胆道:“李将军此言甚善!关上好歹也有数万人马,关下诸侯休想一战而破。我等不妨杀上一阵再做打算。”</p>

南烨仰望关上旌旗招展,士卒队列整齐并无混乱迹象,看来守将并不想轻易撤军。如此一来就算内外夹攻要想破关也要费些力气。事到如今想要退缩肯定是不行了,不过总要想些办法减轻损失才行。</p>

回头一望身后众将,南烨计上心来,命典韦、周仓又叫上两员大将,五人跃众而出来到关前。曹操、刘备、孙坚等人都不知道南烨打算做什么,便都盯着南烨和他身后四将。</p>

南烨带到阵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典韦、周仓、张飞、武安国四人,这四人除了力气非凡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嗓门都特别大。南烨先是嘱咐四人几句,然后对关上喊话道:“我乃交州牧南烨,今日特来破关诛贼。董卓何在?速速出来与我答话!”</p>

典韦、张飞四人听南烨说完齐声大喝,将南烨言语重复一遍。这四个大嗓门齐声呐喊,关上、关下、关里、关外都听了个清清楚楚。</p>

李肃、赵岑听南烨关前叫阵相视苦笑,董卓根本不在关中,如何出来答话?赵岑刚要上前与南烨对答几句便被李肃拉住道:“据说这南烨有诸多妙法,我等切莫上前,以防被他套出话来,得知关中虚实。”</p>

赵岑闻言一惊,点了点头退了两步。南烨见关上没有反应大笑道:“关上守将士卒听真,我已算出董卓早已不在关内弃你等而去,不妨叫三姓家奴吕布出来答话。”</p>

典韦四将复述之后,关上关下都吃了一惊。曹操、孙坚等人是吃惊董卓为何不在关中。李肃、赵岑则是吃惊南烨如何得知关中虚实,他们俩可是连面都没敢露啊!(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