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二章 燕王不悲不喜(1 / 2)

 北平,燕王府。</p>

就在晋王收到了来自五军都督府的军函时。</p>

远在北平的燕王,同样也收到了军函。</p>

内容和晋王的大同小异,无非也是告知他整军备战,来年北伐。</p>

不过比起晋王的大动作,燕王这边只是一支偏师,需要调动的军队并不多,就两万多人。</p>

士卒们,倒都是老练的老边军了,不过将领们,却大部分都是最近三年才被调到北平都司的年轻将领。</p>

这也是洪武帝打的好算盘之一。</p>

借助这次北伐,为国朝筛选一些优秀的年轻将领。</p>

不只是燕王这边,晋王那边也有一大批年轻的将校补充,在过去几年间被陆续调到了大同、宣府至北平一带的边防军中,充任中级将领。</p>

届时,这批年轻将领们,都会参与到这次收复河套的大战役之中。</p>

如若有优秀的将领,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得到中枢的提拔和栽培,调回内陆升职。</p>

这也是洪武帝在教太孙,如何保持中央的战力。</p>

先将中央军校优秀的毕业生丢去边军锻炼几年,然后锻炼成才了,再调回内陆培养几年,如此一个合格的高级将领就能培养出来了。</p>

而九边,只是一个帮中枢培养优秀将领的孵化地而已!</p>

中央的军备,本就因为有墨院在,武器啥的都是紧着最先进的先用。</p>

再配上这些沙场上打过滚的精英将领。</p>

中央就能够一直保持着对塞王的优势!</p>

洪武帝并不是看不出来,塞王们对太孙的威胁很大,特别是老四燕王。</p>

不然他也不会安排晋王去制衡燕王。</p>

可他的心理很矛盾。</p>

他真的不想削藩,也不想将宗室子孙当猪养,还是塞王镇边疆的制度最适合大明!</p>

銆愭帹鑽愪笅锛屽挭鍜槄璇昏拷涔︾湡鐨勫ソ鐢紝杩欓噷涓嬭浇 www.mimiread.com 澶у鍘诲揩鍙互璇曡瘯鍚с€傘€?/p>

但是帝王不可能容忍有任何让皇位不稳定的风险存在!</p>

所以他一直也在为太孙登基后,有可能出现的诸王反叛做着防备。</p>

北伐,也是为了将塞王们继续往外移封,移到更远的漠北。</p>

到了漠北,这些塞王们没有中央的支持,可就很难站稳脚跟了,更别提反了。</p>

至少一两百年内,镇守漠北的塞王都得宾服中央,靠中央的支持,才能守住自己的漠北封国。</p>

如此一来,宗室出镇边疆,保卫中原的安全。</p>

岭北行省的游牧民族不但再也没法威胁到大明腹地,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侯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p>

有这些塞王为朝廷挡在外头,大明的江山也稳了。</p>

漠北的诸王精力都得放在抵御更北边敌人上,也不用担心出现什么诸侯造反的事情。</p>

此乃最为万全,也是对大明最好的一策。</p>

削藩虽易,但是藩削掉了,岭北的北蛮就需要皇帝自己顶上了。</p>

而且想要拓土也会变得很困难,毕竟漠北太远,政令难通。</p>

要是封个类似西域都护府,军政一把抓的漠北都护府,派遣漠北都督去管,那和分封塞王有啥区别?</p>

塞王至少还是自家人,都姓朱。</p>

臣子可就不姓朱了!</p>

就算这种漠北都督可以三五年换一任,但是中央一旦式微了,恐怕漠北立马就会丢土了,亦如当年的大唐。</p>

但是封镇诸王建封国的话,就算中央式微了,甚至主脉都被颠覆了。</p>

至少还能保证老朱家在外头还有其他的国祚,大明还没亡。</p>

大不了漠北诸王大打一架,角逐出一个新帝,在漠北登基称帝,再续大明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