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六章 直言(1 / 2)

跃马大唐 大苹果 0 字 2022-01-23

 长安陷落的消息于二月初二传到王源耳中,此时王源刚刚护送惊魂未定的玄宗和刚出山口的十余万大军汇合。当王源将这个消息禀报玄宗时,玄宗双目流泪,久久沉默不语。

陛下,事已至此,请陛下勿要伤心。臣保证,会替陛下将长安夺回来的。王源低声安慰道。

玄宗长叹一声道:朕怎么到了今日这个地步朕做错了什么朕的京城沦为叛贼之手,朕的江山支离破碎,朕的爱妃也死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事情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是朕这个皇帝当的不合格么朕即位以来,大唐民生安定,国力雄厚,万邦来朝,朕不敢自比尧舜,但也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吧王源,你告诉,朕到底做错了什么

王源皱眉沉吟半晌道:陛下,臣无法回答你,也许某天臣会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给陛下一个答案,但不是现在。臣现在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个问题,臣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

玄宗叹道:是啊,这个问题恐怕谁也无法回答朕了,朕怕是到死都不明白了。

王源心道:我知道原因,但我不能告诉你。

陛下莫要介怀,大局虽已糜烂,但还不至于大厦将倾。陛下要保重身子,臣护送陛下去成都,那里当是安全之地。天下臣民得知陛下无恙,也会放下心来。朝臣百姓也会追随而来。

玄宗擦去眼泪点头道:也只能这么办了。王源,你能替朕夺回长安么咱们还有这么多兵马,或许趁其立足未稳能够一举反攻夺回长安城。

王源眉头皱起,想了想沉声道:陛下,臣有句话不得不说,若有冒犯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玄宗忙道:你说,朕岂会治你的罪,你快说。

王源道:陛下还记得潼关之败么

玄宗愣道:才过去一个月,朕焉能忘记那一败刻骨铭心,朕当然记得。

王源点头道:陛下记得便好,陛下认为潼关之败原因在何处

玄宗想了想道:朕不知道。

王源道:陛下不知的话,臣来告诉陛下。潼关之败是因为陛下而起。可以说是陛下导致了潼关大败,导致了长安失守,导致了如今不得不颠沛于西进之路上。这都是陛下的过错。

玄宗吃惊的看着王源,结结巴巴的道:你是你是说,朕朕的错

王源道:臣此言或许是冒犯,但陛下应该直面此事。陛下若不下旨杀封常清贬高仙芝,而是相信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守御之策,焉能有今日那潼关易守难攻,叛军一路攻杀而来,气势正盛。安禄山苦心经营了那么多年,手下的兵马都是精锐之兵,岂是一般兵马可档鉴于此,高仙芝和封常清才定下坚守潼关之策。但陛下却对他二人产生猜忌,命高仙芝出战潼关,这可是犯了兵法之大忌。诚然,高仙芝确实说话过于耿直,但他是经验丰富的领军之帅,陛下对于领军之事有知道多少呢陛下杀封常清贬高仙芝便是自毁长城之举。

玄宗呆呆的看着王源,他想发怒,却发现自己根本怒不起来,他想承认,却又没有勇气承认是自己的错。一时间甚是尴尬。

臣说这话不是要指谪陛下什么。我只想告诉陛下,陛下是大唐天子,能御臣而未必能御兵,高仙芝是将帅之才,他的本事便是领军打仗。陛下不去尊重能打仗的人,反而要替他们出主意,这岂非是用己之短强人所长陛下最应该做的便是给领军之将自主决断的权力,而非横加干涉。所以,潼关之战败了。那也不是哥舒翰李光弼的错,那还是陛下你的错。陛下刚才问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的局面,臣认为陛下应该好好的想想,而非问臣下这个问题。

王源已经尽量用舒缓的语气说这些话,但尽管语气舒缓,这话的份量还是相当的重。

玄宗呆呆的看着王源道:这么说,这全是朕的错么都是朕一手酿成了今日的糜烂之局么

王源叹道:陛下确实有责任,但很多人都有责任。甚至是臣都有责任。陛下,我的意思不是追究谁的责任,我的意思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陛下若不能从中吸取教训,那便会一错再错。

玄宗道:朕已经明白了有些事朕确实做得不对,朕不会再犯那样的错误了。回头去了成都,朕会下旨给高仙芝平反,给封常清平反。高仙芝不知在何处,朕或许还可以重新重用他,弥补朕的过失。

王源皱眉道:陛下真的知道自己错了么臣表示怀疑。

玄宗楞道:你这是何意

王源道:陛下刚才一句话便暴露了内心,陛下并没有意识到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