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千年世家,源道而出(1 / 2)

长生可否 江天寥廓 0 字 2022-01-18

 这份报告,相比于已经开始动笔的工人部分,精髓所在则是大纲上张执象对现有社会阶级的一个划分。</p>

共有五个:勋贵、士绅、商贾、工人、农民。</p>

明朝有工人吗?</p>

有的,且不说张执象在龙江造船厂看到的五千余工人,在江西铅山县的石塘镇,就有五六万从事造纸的工人。</p>

整个铅山县作为江南纸都,有十多万造纸工人。</p>

而在徽州府的歙县、休宁、婺源从事徽墨产业的制造工人也有数十万人,明朝手工业极其发达,诸多产业已经形成了巨大规模。</p>

抛开那些产业工人不谈,应天府人口一百八十万,城内又没有土地耕种,这些人以什么为生?</p>

打工人就不是工人了?</p>

大明到底有多少工人,看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大明的土地兼并有多严重,失去了土地的无产者除了做佃农以外,便只能进城进作坊打工了。</p>

毕竟地主们可不会养闲人,他们会最大程度的压榨佃农的剩余价值。</p>

全天下的土地就那么多,即便按照万历三十年的不可靠说法,有11.61亿亩耕地,按照明初授田标准,男子十五亩来计算,需要八千万壮劳力,这倒是妥当。</p>

可在有耕牛的情况下,佃户普遍需要耕种五十亩以上的土地。</p>

在大量土地兼并,生产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以大明的耕地计算,只需要不到三千万壮劳力便可以完成耕种。</p>

剩下的人都在做什么?</p>

闲着吗?</p>

华夏乃丝绸之国,数以千万记的女性从事纺织工作,就算居家纺织的女性不算,那江南众多织造局、纺织厂,那些职业纺织女工总该算吧?</p>

大量从事开矿、冶铁的工人呢?</p>

明朝不但有工人,而且数量极多!商业兴荣的前提,是百业兴荣!</p>

大明的商品不仅仅要供给自己,还要从事世界贸易,全世界无数金银等着大明用商品去换,几乎就是捡钱。</p>

这种时候,工人怎么会少?</p>

王源之居高临下,大概可以估算个数值,依照嘉靖六年的情况来看,大明应当有三千万左右的工人,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p>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www.mimiread.com 安卓苹果均可。】</p>

土地兼并→大量劳动力剩余→工业发展→商品贸易→土地兼并。</p>

这是一个完美闭环。</p>

他们以前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张执象明明确确的归纳总结,并写了下来……</p>

“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很不一样。”</p>

王绛阙看着报告的内容,如此评点了一句,王源之点头认可,说道:“老天师、阳明先生先生教得好,他更学的好。”</p>

“世人多拘泥于表象,他看待事物,已经能见本质了。”</p>

“居高临下,看得愈发通透。”</p>

“如何,还觉得他傻吗?”</p>

王绛阙微微一笑,摇了摇手上的稿纸,说道:“若是不傻,又为何会写这些东西?天底下的聪明人,都在可劲往自己怀里搂银子呢。”</p>

“他要走的这条路,便是与天底下的聪明人为敌。”</p>

“如何不傻?”</p>

王源之接过书稿放归原位,忽然问道:“绛儿,你说没有了银子,如何能让王家经久不衰?”</p>

王绛阙微微打了个哈欠,露出几分少女的娇憨,她伸了个懒腰,竟是有些慵懒的风仪,悠悠说道:“曲阜的孔家,龙虎山的张家。”</p>

“千年世家,无外如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