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七夕诗会 二(2 / 2)

林近不知道此时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多少,但人们看到这幅画也会联想到这就是星象,在北宋平民是不允许观星的,被抓到也是很重的罪过。

林近对此并不担心,本来他画的也不是真正的星象,何况赵祯就真的相信星象之说吗?

星象只是皇帝忽悠百姓的工具,但星象却也是士大夫压制皇权的利器,赵祯需要它的同时也痛恨它的存在。

之所以不让普通人观星就是怕被人发现其中的假象,影响政权的统治。

林近也知道自己对于皇权缺少敬畏之心,其实他也想到了这事,即便真有人用此画犯忌讳为由找自己的茬,赵祯也是要过问的,若是能借着这个由头将此事捅破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林近见李明月担心此事安慰道:“无需担心!”

李明月见林近如此自信也不再多言,但心中还是不安。

林近随即起身将写好的诗词和画拿到前面交给了主持诗会的中年儒士。

林近完成的并不算早,反而落后于很多人。

中年儒士看到诗词颇为赞赏,又看到林近的画心中也是震惊,显然他也发现这画有些犯忌讳,但他还是将画收了起来,不动声色的让林近回去了。

中年儒士却是急忙差人将画送进了宫里交给赵祯。

对此林近当然不知道,即便知道林近也无所谓,科学与迷信本就是对立的,想要在大宋发展科学必须要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推翻,否则这就是永远扯不开的枷锁,那还谈什么发展科学技术,林近做再多事也完全没任何意义。

时间很快已经到了下午,而参加诗词比对的人大多数都上交了作品。

十位大儒士又经过两个时辰的评判,却迟迟出不来结果,林近的诗词得分领先他人太多,而林近的画被送到了赵祯手中,十位大儒也是为难,催问中年儒士画何时才能送回来。

中年儒士被催的急了才道:“诸位名士还请谅解,那画有些问题需官家评判,不如就剔除此人的画作进行评判如何?”

几位大儒也是非常爱惜羽毛的人,林近的诗词皆是传世之作,以后定会被人广为传唱,当然不肯做这种自污名声的事。

“那我等便等等官家的决断!”

赵祯拿到林近这幅画又问清了事情原尾,也是头疼林近到处惹祸,上个月去大相国寺烧个香把契丹使者打了,如今参加个诗会又画出这么一幅画来。

赵祯此时静静的看着林近的画沉默不语。

张茂则小声提醒道:“官家金明池那边还在等着您的决断!”

“这个林致远难道不知道此画犯忌讳?朕看他就是故意给朕找麻烦。”

张茂则闻言不敢搭话,静静等在一旁。

“张茂则去传司天监宋行古、李用晦来见朕。”

张茂则闻言急忙领命而去。

司天监是北宋管理天文天象的最高机构,主要负责掌握天文变化,制定历法,占卜凶吉,为统治者提供政策的理论依据。

但也是约束皇权的工具,皇权不能无止境的膨胀,这是士大夫们的共识。

由于皇帝是上天驻在人间的代表,他的一言一行只有上天才能约束,所以当皇帝无道时,上天会呈现出种种异象来警告帝王,而帝王必须采取手段来弥补政策上的过失。这种约束既能维护皇权的尊严又有助于皇权的统治。

这也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应用,其实大大的束搏了社会的进步,但历朝历代都用这套理论维护统治的稳定。

而大宋仁宗年间的皇帝赵祯同样被士大夫以此理论压制的很憋屈,但又不得不遵守。

林近是来自后世的灵魂当然对这套理论是嗤之以鼻的,这也是他知道画犯忌讳仍要画出来,拿去参加诗会比对的原因。

林近那幅画不是真正的天象,而他与赵祯又利益牵扯颇深,这也是他不太担心的原因。

李明月现在显然对此事很担心,已经没有和程凝儿斗嘴的心情了,只是默默不语。

程凝儿虽也有些担忧,但他更相信林近能处理好这件事。

几人围着桌子吃着点心蔬果的时候,皇城里的赵祯却把司天监的监正和少监召到了宫里。

宋行古此时任司天监监正,李用晦任少监,这两人若是在后世也属于天文学家。

宋行古看着林近的画颇为惊讶,他不明白一个普通匠人如何会知道天象是这般景象的。

“官家此画是何人所作?”

李用晦心中同样有此疑惑,静静站在一旁等着赵祯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