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教育为本(2 / 2)

我摇摇头道:“不是。对于我朝今后的教育方向,其内容却是要转到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方面来,这点朕已经决定,你们无需置疑。当然,朕的意思并非说传统文化不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扬,还应去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要使我朝中兴,建立我大宋之不朽基业,就必须在自然科学上达到领先的地步,这就需要教育部的大力推广,这也是朕成立教育部的目的。新的教育体系将会以新型学校为主,比如,以临安大学为代表的未来各类大学就会逐步取代原有的太学、国子学。朕打算自明年起,在我朝境内设置大、中、小三种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全部以临安大学所教授的科目内容为主项,并争取在十到二十年内普及。”</p>

江万里又问道:“陛下,大学已有现成的模式,那中、小学又是什么样的?”</p>

“爱卿莫急,各位,你们边喝茶边听朕仔细明说。”我也喝了口茶道,“大学你们都知道了,目前我朝有临安大学和军事大学两所,但这还远远不够,从明年起,根据发展的需要,将会陆续在我朝境内建立专业化更强的各类学院。比如,我朝目前能够胜任自然科学科目的教授极少,那么教育部就应该首先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负责培养各科目的先生教授。又比如,大夫郎中不足,那同样可以设立专门的医科学院,就类似临安大学的医科学院,负责培养我朝的医生,也就是郎中医官。这些学院根据需要可以在临安,也可以在临安以外的各路、各省建立,并非要完全集中在临安,这点类似我朝各地的书院。”</p>

“下面朕再来说说中、小学。对于教育,朕的意思是要让我朝之人从小开始接受。当小孩在六七岁时,就可以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识数并懂得各类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比如,在数学上,要学会最简单的加减乘除法,要认识我朝通用的谢氏数字记录法等。到了中学,就要学习更加深层次的基础知识了,也即是要为进入大学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我见大家听得并非很明白,想了想道,“这样,朕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学来举例,小学生应该从识字学起,并能进行简单的造句会话,然后要会写一些小文章,能够背诵简单的诗词歌赋。到了中学,就要求能够熟练地写出一般的策论。上到大学后,就要分专业进行研究了,有人可以专门研究诗词,有人可以专门研究远古文学等等。这就是中小学的含义,大家是否明白?”</p>

江万里点点头道:“陛下,臣明白。这样就可以形成阶梯状的学生构架,能够读书识字的小学生最多,而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生则最少。这种模式和科举也有类似之处,从秀才到进士举人,一级一级的。”</p>

“恩,爱卿说得不错。首先,朕打算从我朝州府一级的地区开始,再往县级,乡镇发展,学校则先从两头,也就是大学和小学开始,再往中学发展,江爱卿,这具体的工作就交给你们教育部了。”</p>

“是,陛下,臣遵旨。”江万里道。</p>

我接着又对史岩之道:“军事大学则会独立于教育部,暂时先隶属于军务院吧。”</p>

“是,陛下。”史岩之应道。</p>

沈逸秋道:“陛下,那科举是否保留?”</p>

“科举、书院等传统教育都会保留。”</p>

何基道:“陛下,要在全国开办各类学校,目前的主要问题应该有两点,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师资问题,这两点陛下是如何打算的?”</p>

“何爱卿说得不错,经费和师资是开办学校的两大难点。对于学校的经费,朕会让户部拨出专款交给教育部统筹安排,以后朕打算会根据每年全国税收的总额,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教育费用,同时,让地方官府想法筹集一部分资金,也可以让有善心的私人出资办学,在贫穷的边远山区,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开办希望学校。总之,开办大中小学,是以朝廷为主,地方为辅,全民参与的一件重要大事,朕会将普及教育作为我朝长期的基本国策,首先会从普及小学开始。至于师资,从眼下的情况看,就更为困难了,我朝虽然文人甚多,但通晓自然科学的人才却是太少太少,你们有何建议?”</p>

</p>

何基道:“陛下,今我朝书院甚多,是否可以从这些地方招聘?”</p>

“当然可以,只是书院中一样缺少精通自然科学的先生教授。”</p>

沈逸秋道:“陛下,臣有两法。”</p>

“爱卿,请讲。”</p>

“陛下,首先可以让各地官府在当地选出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年轻秀才们,集中送到临安大学,由大学办理短期培训班,这就类似红十字会采取的培训法,当他们有了初步知识后,便可回去教授一些基础课程,等到休假时,再来大学接受第二次培训,如此循环,可以解决部分师资问题;其次是陛下前面提到过的,开办师范学院,这点请江尚书将其作为教育部的首要事件。”</p>

“恩,可行。对了,何爱卿。”</p>

“臣在。”</p>

“你抽空将临安大学先生们的俸禄情况告诉下江爱卿,江爱卿则可以借鉴之,然后制定出今后我朝各级学校先生教授的俸禄标准,要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先生们衣食无忧,更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待遇会参照我朝之官员。”</p>

“是,臣遵旨。”何基、江万里同时道。(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