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赤松山(2 / 2)

“是有些派头。”我也点头道,“这里刚刚演完戏?”</p>

“好像是的。”</p>

大凡有红白喜事,有钱人家都会搭台请人唱戏,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p>

“是啊,刚唱完大戏。”那些人中有人热心说道,“五日前我们何家庄大小姐比武定亲,招得如意姑爷,这才连唱三天大戏,各位先生要是早些到来,还能看到呢。”</p>

“比武定亲?”我脱口而道,还真有这种事情。</p>

往前走了大约五里,道路开始盘曲而上,两旁盛开着无数野生的映山红,将山坡点缀得五颜六色。我记得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开篇就是这般写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p>

巧合的是,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阴历五月所写,八百年的时光足以改变一切,沧海桑田,星移斗转,此刻的金华城到了后世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这映山红年复一年地开满山间,似乎在见证着曾经的历史。</p>

再往前走,穿过赤松镇,便到了赤松山下。</p>

远处望去,峰峦挺秀、林木葱茏,果真是风景宜人。</p>

“好美的景色啊。”方灵情不自禁赞道。</p>

“嗯,比起灵隐山麓,似乎还多了份仙气。”</p>

山涧的溪水边上,一条蜿蜒山路通向林间,我们沿着这条小路缓缓而行,不时可见奇花异卉,到处是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让人痴迷。再往里走,岗峦起伏,沟壑深谷,走着走着,正当我以为要在山中盘绕时,突然眼前一亮,</p>

视野骤然开阔,一大片湖泊映入眼帘。</p>

文璋惊讶地叫道:“哇,好大的一片湖啊。”</p>

方灵加快速度,来到一片空地,指着右手边一群建筑道:“哥,快来看,那里有座道观。”</p>

我举目望去,半山腰果然有座大型道观,庭院楼台相映山间,倚巍巍青山,面悠悠碧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p>

平时言语不多的袁棘也情不自禁赞道:“山清水秀,古气盎然,好一处风水宝地。”</p>

“恩,果真不错,走吧。”</p>

众人提速,只一小会便来到道观前面。道观前面有两条小溪,其一自上霄而下,其一穿过道观而下,两股溪水汇入山下湖泊之中。走到近前,只见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最上端写着宝积观三个大字,下面数行字迹简要地写出道观来历。</p>

宝积观,始建于晋代,当初称为赤松子庙。自黄初平兄弟“得道成仙”后,“同邦之人相于谋而至栖神之所,遂建赤松宫,谐其师赤松子而奉是焉”。至唐代称赤松宫,吴越钱武萧王908-931年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宝积观。</p>

黄初平兄弟?不就是后世有名的黄大仙吗?</p>

黄大仙不仅在家乡造福黎民,而且仙游各地“普济劝善,助人为乐”,到了后世,被海内外侨胞尊为中国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历代传颂黄大仙“驱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经济时期大多数港人崇奉赤松黄大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为财神和吉祥之神,全国各处的黄大仙祠香火越烧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香港回归后,黄大仙庙更是人人尽知,成为游览香港的必到之处。</p>

原来黄大仙的发源地就在这赤松山。我暗骂自己孤陋寡闻,黄大仙就是赤松真人啊。</p>

看完石碑,我们一行六人踱步向观内走去。</p>

“请留步。”守在门口的一名道士很有礼貌地拦下我们。(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