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论明(1 / 2)

 其实刘宇去还有一个此时无法讲出的理由,那就是重振华夏之气,赵氏的软弱导致华夏战力战心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p>

两宋的皇帝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打不赢就跑成为了他们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几乎都能够和满清的那些侏儒比肩了,让人真的怀疑他们是否是汉人是否是华夏人。</p>

打不赢当然就是签条约,割地赔款,割地赔款这种事在汉唐也有,可是人家选择的是忍辱负重,全力发展直到最后的驱除鞑虏,而宋庭呢!一次次湮灭在欢乐之中,不知今朝是何昔。</p>

刘宇此次就是准备学学明朝的皇帝,至于他如今还不是皇帝这个问题呢,反正迟早都是,又何必在乎这些呢!呵呵!</p>

纵观古今,从上古三国开始一直到刘宇自己所来的后世,他最为崇拜的不是大秦帝国的秦始皇,也不是大汉王朝的汉武,更不是大唐盛世的唐大宗,而是除了朱元璋,朱棣似乎就没有一个像样的皇帝的大明朝。</p>

明朝的两句话让刘宇至今难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成祖将首都搬至现如今的北京也是当时的北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王朝三百年皇帝守国门旷世之举。</p>

要知道几百年前的北京可不是后世的北京,完全没有危险那可是随时处于未知敌人的进攻,北京前方就是一马平川的草原。</p>

而整个古代史,华夏最大的敌人就是游牧民族,虽然朱棣那个时代。经过了他两父子的疯狂杀戮,原本强悍无双差点被灭族。</p>

</p>

可是草原永远是不会停止的地方。匈奴没了有鲜卑乌桓,鲜卑乌桓没了又跳出了突厥。突厥远遁结果又出来了契丹,女真。</p>

而北京处于这样的不利之地按道理来说根本就不符合作为一国之都所在,毕竟草原一旦有变,北京根本就无法反应过来,更别说各地的驻军,游牧民族驱马就能到,北京完全无险可守且无任何回旋余地,这就是天子守国门之意。</p>

一百年后就是最好的证明,明英宗那个傻帽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结果想学先祖带领着浩浩荡荡的五十万大军发动北征,其结果就是全军覆没。</p>

鞑子顺势而下,差点就把大明朝给端了,当然如果没有个于谦,那就不是差点而是一定,北京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守,事情来的有突然各地勤王部队也来不及。</p>

还有这位的不知道多少代子孙,那位可怜的崇祯在梅山上吊死后就多了一句那就是君王死社稷,于是把这句话给补齐了。</p>

纵观有明一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一个少有的骨气朝代。明朝大臣似乎也很给力,比皇帝还骨气,完全逼得皇帝去做这做那。</p>

皇帝你有意见啊!那好那你把我官罢了。顺便把我砍了也无所谓,看似这朝代似乎什么都好。可是三百年别说进步,连宋朝的基础都没恢复。</p>

总结下来原因只有四个字“御下太差”。明朝的皇帝往往控制不住大臣,说是朱家的天下还不如说是这些士大夫的天下,因为什么都由他们说的算,包括皇帝。</p>

整个明王朝皇帝不知多少,反正刘宇是不知道,可是真正能够完全掌权的就有三个,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朱棣还有一个被后世骂的很惨的嘉静。</p>

而奇怪的是纵观有明一朝,能够掌权的皇帝都是明朝最为强大之时,朱元璋父子横扫了蒙古族,最后一个和欧洲干了一架而且是虐菜。</p>

而相比这些大臣基本都是图有其表,一个个在皇帝是要多硬气有多硬是,因为他们知道不会杀他们,崇祯要加个商业税,一大堆人跑出来说不能与民争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