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家族(1 / 2)

 刘宇完全没有手软,一个夜晚对城内趁火打劫的流氓地痞,还有敢于反抗的势力进行了最为残酷的镇压,所有人都是就地格杀。</p>

另外刘宇也直接派兵将城内大家族第一时间内控制住,毕竟作为从后世穿越来的刘宇当然很清楚的明白,地方最为牛叉的不是县衙不是官员,更和皇帝没关系,最为牛叉实力势力最大的就是这些家族。</p>

他们势力几乎就贯穿了整个华夏史,要说这个华夏千百年来真正统治者并非皇族,而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才是真正的统治者。</p>

每一代的王朝更替都有着他们的影子,王朝的衰败可不是仅仅昏君二字可以解释的清的,没有这些家族捣鬼一个几百年积累的王朝怎么会瞬间崩溃。</p>

不要说那是几代积累而来瞬间爆发而导致亡国这种可笑理由,就算是这样的原因,可这些矛盾是谁制造出来的。</p>

皇家显然不可能,朝廷制造的矛盾又和谁有关系,还不是这些一个个家族引起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土地的兼并化,导演这一切的又是谁。</p>

最牛的时候就是两晋到隋唐这段时间,这些家族几乎完全主宰了整个华夏,王朝都由他们说的算,他们对隋朝不感冒所有隋朝轰然崩溃。</p>

作为一代天可汗的李世民竟然无法取到一名七宗五姓的女子为妻,大唐的宰相竟然以一身为能取催家女子为妻为憾事。</p>

隋唐时期是郡望身份制的社会,郡望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个姓氏最为尊贵。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p>

这五个姓氏七支宗族于南北朝中叶形成,隋唐时期发展至顶峰,随大唐的动荡逐渐消亡,至北宋初年已经沦为普通商贾宗族。</p>

七宗五姓势力极为庞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非纯种汉人,而看不起他们,拒绝迎娶大唐公主.</p>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儿为妻。由此可见七宗五姓当年的威风……</p>

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p>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主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p>

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择取人才,摧毁门阀任官系统。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p>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p>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提升进士科的地位,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p>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