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科举(1 / 2)

 “大王,儒生联名上书要求大王来科举!”刘宇正坐在总督府,不,现在应该称之为汉王府里,思索未来的脚步到底到底改如何走时,突然的声音传入其耳中,抬头一看,正是王林,不由让他一愣。</p>

</p>

“什么,我都还没称帝开什么科举!”随即刘宇的话就脱口而出。</p>

还没等王林回话,随即脑海之中灵光一闪,是的,他现在缺人才,缺官员,可华夏不缺,上亿的人口足可以创造一切奇迹,这其中儒生有多少,恐怕都是个天文数字。</p>

要知道宋朝有一点不得不肯定的,是它的识字率的恐怖,恐怕出了刘宇穿越而来的后世那最近几年,谁也无法比拟。</p>

识字率的程度到了哪怕随便一个农民都能够看懂朝廷发下来的底报,这样的识字率刘宇前世也只有到了二十一世纪才达到。</p>

别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只是后世的偏见,尽管儒家有大多的缺点,可他的优点也无法磨灭,儒生也是如此。</p>

“好!,下令下去,科举三个月后举行,分乡试,会试,殿试。”刘宇思索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开科举,而且直接用的是明朝的方式。</p>

“是,大王我立即去办!”王林应了下去,随即就准备退下去去筹备科举的事宜,毕竟他认为这才是最关键的。</p>

“王先生,这科举还是交给尚书省去办吧,毕竟王卿在大宋当过官,王先生您还是先帮孤解决下这些政务吧!”刘宇无奈的开口道。</p>

这话如果换在其他人身上,恐怕就要对刘宇有意见了,什么叫做尚书省好些,这不是纯粹看不起人吗?不过放在王林身上到没啥关系,毕竟王林也明白这话到底啥意思。</p>

不过他可不打算考明朝八股文,尽管那东西不能说不好,但终究局限性太大,刘宇可不想考这个而遭后世唾骂。</p>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起源于宋元的经义。</p>

八股文也没有大家想象之中那么不堪,可现在的应试教育没啥区别,真对此起来八股文还好点,可以顺便写,高考作文呵呵!那就不用说,每年都有高考零分作文,大家都懂!</p>

尽管如此刘宇根本就没有打算用八股文,当然也不会用宋科举,或者以前的朝代的,刘宇将科举分为七类,分别为政,军,史,医,工,武,文。</p>

政先是文试,考的策论,二就是时政就是把人丢到一个乡去,一年后看政绩,军一考策略,二考实战能力,也很简单,每人一百兵和刘宇的职业士官进行演习合格者过关。</p>

史,看的就是单纯的历史知识而已,医考的当然就是医术,工考的就是所谓的“奇技淫巧”,文考的就是诸子百家。</p>

刘宇早就准备开科举,可是之前没有建国当然就没有任何借口开科举,而且名不正言不顺,谁会鸟他,如今他保住钓鱼城已经拥有一定的名气,加上建国就已经具备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