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军退的速度可比来的速度快多了,眨眼的时间直接脱离开碎发枪的射击范围,直接缩回了营地再也不露头了,开玩笑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武器,谁敢露头。</p>
这下子不由让刘宇犯难了,汪良辰的本事还有有些的,不然也当不了统帅二十万之中的将领,单这营地就布置的毫无纰漏。</p>
如果强攻,绝对会吃大亏,要知道汪良辰为了避免投石机的轰击,已经布置了许多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了,营地之中有大量的这种设施。</p>
刘宇相信哪怕自己用大炮效果也绝对有限,如果选择强攻,攻不攻得下来先不论,单伤亡率刘宇就无法承受。</p>
没办法刘宇只能下令在汪良辰营地外再度建设起营地,将他团团包围住,先将对方控制住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p>
于此同时</p>
钓鱼城之中的守军也直接冲出了城池由王立还有杜元华,齐靖远两人带领直接杀向汪良辰的营地,毕竟擒贼先擒王这样道理谁都懂。</p>
至于钓鱼城的守军会有杜元华还有齐靖远两个外地人统领,而且两人还什么不明,对了就是身份不明。</p>
在王立的眼里两人就是身份不明,至于两人之前所说的刘宇官职,在他看来和笑话没啥区别,漏洞实在太大,基本破绽百出。</p>
先不说大宋现在有什么有个东路温州转运使,就算有,如今朝廷早已自顾不暇那还有闲心来好管这种事,更重要两人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明。</p>
王立当初在听完后就准备一刀解决了就算了,可由于他的自信也可以说是自大,最终还是没下手,理由就是他想看看两人到底想做什么。</p>
因为他自信没人可以从他眼皮底下逃脱,如果两人有什么阴谋,他相信自己能够一时间破解。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战斗他王立终于确定了一些事情。</p>
两人绝对是“华夏人”,明白了此点就足够了至于是不是“宋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在这国危,民亡之时那些根本就不重要。</p>
哪怕对方是所谓的“反贼”又何妨,不说王立对那个朝廷很不感冒,他可清楚的记得自己父亲的遭遇,就算让他们知道又如何。</p>
绝对也没有人敢跳出来指责他,面对外族入侵,需要放下一切共同抗敌,这就是华夏的根本,这样事情做了又如何?</p>
何为华夏?《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自古民族观念就十分强,当然明末以后不能算。</p>
什么叫做染外必先安内,什么叫做宁于外友不予家贼,满清断的不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华夏人的心。</p>
华夏自古都是一致对外,春秋五霸之所以为五霸,可不是所谓尊天子,说句实话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把这个周天子当回事。</p>
能表面恭敬就不错了,他们之所以为五霸那是由于“攘夷”这两字上,而不是尊王之上,那东西也只是顺便提一提而已。</p>
所谓“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p>
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p>
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p>
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p>
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p>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