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漠雄风(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由于奚斤在长安吸引了大量火力,拓跋焘一路上倒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到达拔邻山(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拓跋焘在这里修筑城堡,作为前哨基地;然后兵分三路:长孙翰领三万骑兵为先锋;伏真统三万人,负责运送攻城器械;贺多罗引三千人,作为侦察兵先行。</p>

阵势够大吧!仅运送攻城器械的就有三万人,而这三万人充其量只能算打杂的,魏军真正主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约十万人,连同长孙翰部、奚斤部,远征军共计二十万人。</p>

拓跋焘嫌大军走得太慢,干脆撇下辎重,挑选出三万精锐骑兵,快马加鞭地向西开去。将军们担心皇帝安危,七嘴八舌地劝他稍安勿躁,最好与各路汇合,再攻不迟。拓跋焘力排众议道:“用兵之策,攻城最下,若非万不得已,决不可用。如果大军集结,敌军必然不敢出战,统万城坚固无比,难以短时攻克,到时我们将会陷入被动;而这三万人看似空虚,赫连昌必会出战,如此一来,匈奴必败无疑!”(这套战略战术可比拓跋嗣高明得多)</p>

遗憾的是,赫连昌并没有上钩,而是催促五弟赫连定回师救援。赫连定正在长安和奚斤死掐,暂时脱不开身,便对赫连昌说:“大兄只需坚守便可,切不可随意出城,等长安一下,我即刻回去,与陛下前后夹击魏军。”</p>

赫连昌不出城,拓跋焘也没办法,只好退军三十里,进一步示弱。正当拓跋焘一筹莫展时,一小队来自长安的魏军逃兵引起了他的兴趣,能不能用他们引蛇出洞呢?拓跋焘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便计上心头。他让这伙逃兵潜入统万城,对赫连昌大透“军情”:魏军的粮食不够吃啦!整天以蔬菜度日,眼下正是进攻的绝佳时机!</p>

赫连昌居然坚信不疑,立即率军出城作战。拓跋焘索性一弱到底,又向后“逃”出五六里地。正在此时,天空中突然飘来一片毛毛云,东南风挟裹着漫天黄沙,很快吞噬了整个战场。军中有一个名叫赵倪的通晓方术的宦官,对拓跋焘说:“现在风沙从敌军方向吹来,显然是助贼不助我,不如暂时撤退,再作打算!”</p>

“屁话!”拓跋焘还没啥反应,崔浩就发飙了,“二十万大军,两千余里,等的就是这一天,岂可轻言撤军?如果你再妖言惑众,立即将你军前正法!”</p>

赵倪只说出了最无关紧要的那方面。在骑兵战法中,迎风作战乃大忌,士兵们睁眼都费劲,怎么杀敌?(一千二百多年后,几乎是在同样的天气下,李自成和多尔衮鏖战山海关,前者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掉了战争,就是因为那场扑面而来的狂风)</p>

拓跋焘不信邪,用一种天才般的方式解决了天气问题:将部队分为两部,成掎角之势,从左右向胡夏军的侧后方发起突击,这样一来,逆风就变顺风了。</p>

阵势布好,拓跋焘永远是身先士卒的第一人。不幸的是,他的战马跌倒,然后又被敌军重重包围。这比上次危险多了,魏军兄弟伙忙着砍人,谁能看清躺在地上的是谁?千钧一发之际,部将拓跋齐及时赶到,“以身弊之”,这才把拓跋焘从死亡线上拉回来。</p>

拓跋焘重新跨上战马,跟没事人似的,继续挥刀杀敌,不料一支利箭穿透了他的铠甲,擦着皮肉呼啸而过,右臂顿时血流如注。拓跋焘早杀红了眼,岂能在乎这点小伤!士兵们见主帅如此英勇,都玩命招呼匈奴人,赫连昌终于抵抗不住,大败而逃。(别的皇帝御驾亲征只是做做样子,拓跋焘则是货真价实的上阵拼命,幸亏那个年代没有狙击手,否则...)</p>

此战,胡夏全军覆没。赫连昌本想逃回统万城,不料拓跋焘粘得太紧,无法进城,只好改投上邽。拓跋珪决意一追到底,却发现身边只剩拓跋齐等亲信数人,便想原地休息,等大军到来。</p>

隐约中,拓跋焘似乎看到了一座城池,城池如此高大,仿佛传说中的不周山,顶起大漠雄浑的天空。当确信不是海市蜃楼后,拓跋焘突然猛拍脑门:那不就是朝思暮想的统万城吗?这还是第一次距它如此之近,近到甚至可以看出城门尚未关闭。</p>

一个大胆地想法顿时出现在拓跋焘的脑海里:何不走上一遭!这话刚说出口,拓跋齐就唰的跪下了,哀求皇帝千万不要深入虎穴。拓跋焘哪能听得进去!</p>

统万守军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君主没回来,却让敌方君主混了进来。此时的统万城早已乱成一锅粥,皇帝生死不明,大夏前途未卜,而他们还要在这种惶恐中担惊受怕。</p>

风沙渐止,统万守军见魏军没有追来,渐渐平静了些。混入城中的小队鲜卑骑兵自然被发现了。拓跋焘潜入宫中,换上妇人衣服,好不容易才逃出来。(拓跋焘好可爱哦!他贵为国君,但也是一个孩子,童心未泯嘛,可以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