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大势已去(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p>

慕容垂平时纳谏如流,很有肚量,但在这件事上,他却狠狠地训斥了高湖,并将其发配到了田间地头。大家的意思,慕容垂都明白,但他还要一意孤行,是因为有一个心结:自己已是行将就木,燕国的未来呢?交给慕容宝?知子莫若父,这小子远远不是拓跋珪的对手,燕国迟早要被魏国吞并,不如趁自己还活着,堵上一把。</p>

大军还未出发,太原王慕容楷病逝了,他生前也不支持叔父的用兵举措。在鲜卑人的心目中,慕容恪是他们永远的神,他们将这份敬意寄托在慕容楷身上,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一时间,邺城被一片白色笼罩。燕军在一种悲伤的气氛中踏上了征途。</p>

大军未行,大将先逝,是在预示着什么吗?</p>

拓跋珪听说后燕大举来攻,急诏群臣商量对策,张衮说,“燕国刚打下长子,兵势正盛,况且慕容垂此番前来,可谓举全国之兵,因此,我们决不能从正面迎击,不如将部落集体迁移,一来避敌锋芒,二来向敌军示弱,再找机会破敌。”(这不是骄兵之计嘛!这个张衮肯定熟读《孙子兵法》)</p>

拓跋珪采取了他的建议,渡过黄河,将国内的有生力量统统迁徙到一千多里外的地方。魏国国土面积不小,周旋的余地也大。</p>

由于拓跋珪的计策,燕军一路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接将部队开到了五原(今蒙古五原县),尚未搬走的三万多户居民都表示臣服。</p>

慕容垂不能速战速决,就在当地筑城,打算长期居住,正赶上麦收季节,燕军把地里的小麦全部入仓,解决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军粮问题;燕军还在河边大造船只,准备渡河。</p>

拓跋珪乔迁新居,心情不错,反正蒙古大草原方圆数千里,在哪住都一样,时间久了,拓跋珪不免有些寂寞(当时一没报纸二没网络),于是派骑兵拦截来往于邺城和五原的信使,想听他们说说国内发生了什么新鲜事。</p>

不听则罢,一听大喜:慕容垂患病了,而且日益严重,估计老东西活不了多长时间啦!</p>

拓跋珪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增加了骑兵的数量,专门拦截信使,然后买通使者,对慕容宝说:“老爷子不行了!你不赶紧回去奔丧,还在这磨蹭什么?”</p>

燕军与邺城方面已经很久不通音讯,消息传开,燕军心中人心惶惶,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士兵甚至准备开溜,慕容宝没什么威信,加之他本人对父亲已死的消息深信不疑(真好骗呐!),士兵们开始骚动不安,个别意志不坚定的甚至开始往脚底抹油了。</p>

比军营骚乱更严重的,莫过于后燕宗室之间的相互猜忌。</p>

慕舆嵩等人确信慕容垂已死,阴谋作乱,慕舆嵩是慕容麟的部将,属于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他企图拥立慕容麟为帝,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了功臣,美女钞票自不必说。</p>

慕舆嵩这个小龙套终究没能掀翻后燕的天,慕容麟虽然有夺位之心,但碍于另外三位兄弟的情面,还是将慕舆嵩杀了。经过这件事,后燕几位大将开始互相猜疑,毕竟皇位的诱惑要远大于手足之情。(对这些人来说,兄弟有很多,皇帝却只有一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