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复国大业(1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一代权臣桓温,竟走得如此匆忙,于匆忙中隐隐透出一种凄凉。桓温一生戎马倥偬,为国征战四十余年,连最后的栖息之所都是在营帐中。忠也好,奸也罢,都逃不出冥冥之中的运数。不可否认的是,在桓温当权的二十余年间,东晋一直处于攻势,仅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爆发过四次。而平蜀之战,更是将东晋版图向西扩展了将近一倍。</p>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桓温终究没有成为周公、姜尚那样的完臣。而其临终前的所作所为,更是将累累战功打了不小的折扣。</p>

这是一位集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于一体的矛盾老人。</p>

桓温一死,其军权的去向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桓温生前最喜长子桓熙,无奈桓熙才疏学浅,无法担当大任,不得已将军权交给桓冲。桓冲忠于晋室,与兄长迥然不同,他刚上任便对晋室表现出了十分的忠诚。</p>

这就激怒了桓熙、桓秘、桓济等人。桓济是桓温的二儿子,也不太成器;桓秘则是桓温的兄弟,此人和桓温等人素来不和,一直不被重用,这三个人都是一丘之貉,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扳倒桓冲,夺过大权。</p>

桓秘等人在灵堂内布置下刀斧手,想趁桓冲奔丧时杀之。桓冲得知,立即率大军包围了灵堂,把桓秘等人捆了个严严实实,然后押回建业,任凭朝廷处置,谢安顾及桓冲的情面,就把三个阴谋作乱的桓家子孙废为庶人,让他们给桓温守灵去。</p>

桓温的时代至此结束。</p>

但以谢安为首的士族仍对桓冲放心不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权倾一时的桓家呢?为了对抗桓冲,谢安把司马曜的堂嫂,褚太后搬了出来,请她临朝称制,以此制衡桓冲。(已经数不清这是褚太后第几次出山了)</p>

东晋很热闹,苻坚很兴奋。桓温活着时,他不敢拿东晋怎么样,可现在英雄已去,苻坚南下的心思开始蠢蠢欲动了(桓温和慕容恪的影响差不离),王猛则清醒得多,他认为统一天下的时机远远未到,没有了桓温,还有桓冲谢安,这俩人都不是小角色。王猛好说歹说,苻坚就是不听,王猛无奈,遂上书苻坚:“若陛下心意已决,臣等不敢忤逆,但首先应攻下川蜀,再谋江东,切不可取道豫、兖!”</p>

王猛的意思是,要打也可以,必须从西线进攻,那里是晋朝的防守薄弱点;再者说,可以通过此战摸清晋军虚实,再作打算。面对群臣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苻坚做出了些许让步,于是听从了王猛的建议。</p>

这年冬天,秦国兵分两路,大举南下,秦益州刺史王统和秘书监朱肜(图书馆馆长)率军两万,自汉川入蜀;鹰扬将军徐成、前禁将军毛当以及杨安带三万人,从剑门关进攻。前一路用来牵制晋军,后一路则担任主攻。</p>

梁益二州的自然环境不太好,基本上种什么长出来的都是杂草,唯有成都平原稍显富庶,却也是地广人稀。正因如此,东晋没在两州部属多少军队,梁州早先由司马勋驻守,尚可一战,司马勋死后,川蜀彻底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p>

秦军一路南下,竟没有遇到什么顽强的抵抗,晋梁州刺史杨亮到处募兵,好不容易凑够了一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巴獠族,巴獠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很有可能是汉人对人家的蔑称),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尚处于茹毛饮血的未开化社会。</p>

杨亮的一万人没抵抗多久便败下阵来,朱肜随即攻占汉中,汉中太守赵长阵亡;另一路,杨安占领梓潼,太守周虓被俘。远在荆州的桓豁(桓温弟)接到战报,火急火燎地派人支援汉中,援军走到半路上,听到了赵长的死讯,广汉已经失守,再去支援也没甚意思了,大军又一窝蜂地按原路折回。</p>

川蜀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杨安等人仅用半月就接管了东晋的西半壁江山,此时,距蜀汉灭亡尚不足二十年。苻坚在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了三个刺史:益州牧杨安;凉州刺史毛当;宁州刺史姚苌。</p>

桓温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被轻易葬送。令人奇怪的是,对于川蜀这块地盘,东晋似乎并没有将其作为本国领土,却更像是秦晋之间的一片缓冲地带,不然怎么会占而不守?川蜀一失,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迅速凸显:秦军随时可以顺流而下,直接威胁江陵。也就是说,东晋将会面临西北两方面的压力。东晋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毫无顾忌的北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