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p>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对国民军的最后一役——淮海战役中,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被围于陈官庄,孙元良率部经几昼夜苦战后突围,据孙元良发到南京的战报所述,当时兵团只剩四百多人(很多书上都是这么写的),但后来据亲历者还原当时情况,其实在突围战中,孙元良部损失并不大,下辖三军仍有四万多人。部队突围出去后,在萧县休整,当天夜里,解放军派出小股部队袭扰,之后便发生了和前赵军同样的情况。</p>
因为是现代战争,其后果比冷兵器时代自然要严重得多,在那个夜晚,近四万人死在了朝夕相处的战友枪下。</p>
关于这种现象,军事上有个专用术语:“炸营”。</p>
军营重地,自古都是肃杀之地,古代军营里有“十七条五十四斩”,当兵的整天齐心吊胆的过日子,战场上要提防敌军;平时也要小心再小心。而这两者一旦叠加,如大战之前,或连续作战时期,这种恐惧就更加严重。人人生死未卜,今天还能说话,明天这个时候谁知道是否还活着?</p>
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气氛下,每个人的心理防线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引发巨大的海啸,士兵们会突然变得疯狂,他们拿起武器,去攻击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二天清晨,营地里往往会出现遍地的尸体——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集体催眠症”。(哀哉!为我子弟兵一叹!)</p>
军中出现“炸营”,刘曜非常恐惧,此乃不祥之兆。刘曜顾不上饿肚子的刘岳,赶紧把军队撤退到渑池,在当天夜里,前赵军中出现了第二次炸营。两次炸营,刘曜军损失过半。连续两次炸营,刘曜几乎被吓破了胆,他率军火速跑回了长安。</p>
这下刘岳彻底没跑了,石虎攻破了石梁,端了刘岳的司令部,稍微带点军衔的都被押送到襄国。至于那九千俘虏,石虎效仿白起,全部活埋了。石虎一不抽烟,二不泡妞,生平最大爱好就是杀降。</p>
两支援军,一支全军覆没(呼延谟);一支被坑杀(刘岳),援军的援军炸了两次营,直接炸回长安了。此时的李矩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尤其令他恼火的是,手下的将士们都在商议投降的事情。李矩有心讨伐,苦于手头没兵。无奈之下,李矩只好向南逃窜,或许投靠东晋是一条明路。</p>
途径鲁阳(今河南鲁山)时,李矩的坐骑突然受惊,狂奔不已,李矩从马上跌落下来,伤重不治。其余人全都投降了后赵。</p>
至此,司、豫、徐、兖大部分划入后赵版图,后赵和东晋的地盘已经接住,两者只隔着一道淮河,之前祖狄苦心经营的中原南部地区再度沦陷。祖狄死后,其子祖约继承乃父北伐大业,可面对后赵的步步蚕食,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保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p>
即便如此,石勒仍不满足,他要把东晋的势力彻底打回长江以南,有长江天险,石勒不能奈东晋如何,但无限压缩其生存空间则绰绰有余。</p>
公元327年,后赵再次攻打寿春。上次攻打,石勒军还属于流寇性质,时过境迁,石勒这个土匪头子摇身一变,成了皇帝。</p>
后赵军的统帅是石聪,祖约虽然随父征战多年,却连祖狄游击战的皮毛都没领会。大军压境,祖约所做的只是向建业发电报(其实也不能怪祖约,北伐军的精锐都被戴渊带走当炮灰了)。</p>
在是否出兵问题上;派谁出兵的问题上,东晋朝廷发生了分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