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王马之争(2 / 2)

乱世晋隋 陈邵轩 0 字 2022-01-09

王敦之乱至此彻底平定——为时两年,若干王家子弟被杀。不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声势浩大的内乱。</p>

王敦兄弟为东晋的建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王敦在外,王导在内。两人的分工本来非常默契,但随着王导势力的膨胀,司马睿渐渐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迫,为了对抗王家,司马睿重用江东士族,如刘隗等人。这极大地威胁到以王敦为首的中原士族的利益。在这种大背景下,王敦起兵反叛。</p>

结果呢?看似皇室取得了胜利,实际上王导仍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而且有了王敦这个教训,明帝及其继任都不敢轻易挑战以王导为首的中原士族的权威。王导虽然身为平叛总司令,但在叛乱中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尽管如此,司马绍还是厚赏王导,这也可以看做是皇族的妥协。</p>

皇族、中原士族、江东士族,这三者矛盾一直伴随了东晋一百多年,终其东晋一朝,都没能得到彻底解决。</p>

有点说教的意思了,别说读者,就是作者都觉得无聊,但又不得不说,这些东西虽然枯燥,但对于认清历史的本质大有裨益。读史使人明智,智在哪?就隐藏在一系列史事的背后。</p>

王敦之乱平定后,陶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兼任荆州刺史。看似威风,实则不然,雍梁之地早已划入前赵版图,这个任命有那么点自慰的意思。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升官了,陶侃身为吴人,能担此大任,可以说是中原士族向皇室妥协的产物。</p>

又说教了,打住!下面说点有意思的。</p>

前赵在刘曜的治理下,颇有些风生水起。人呐,一旦吃饱了就想找点事做,后赵石勒太强大了,此人的麻烦万万找不得。目光绕国界线转了一圈,刘曜大笔一挥,把目标定在了凉州。</p>

张轨死后,张寔接了老爸的班,张寔在任期间,经历了一场叛乱,最后与叛贼刘弘同归于尽。张寔死后,政权交到了现任皇帝张茂(张寔之弟)手上。“皇帝”一词需要强调。张轨一直以凉州刺史自居,他死后,西晋旋即灭亡,儿子张寔于公元320年建立凉国,史称前凉,前凉虽然建立,但一直沿用晋朝年号,至今未改元。</p>

刘曜亲率大军二十八万,于长安发兵,由陇上(今泛指陕北、甘肃等地)西进,攻打前凉。赵军前锋刘咸向冀城(今甘肃谷县)进攻;呼延晏出兵桑壁(疑山西永和县)。刘曜仗着人多势众,沿黄河排开阵势,兵营长达一百多里,一百多里,什么概念?</p>

刘曜下令这二十八万人同时击鼓,河水被激起阵阵水雾。前凉的沿岸守军还以为地震了,纷纷逃命。刘曜放出口风,要兵分一百路进攻!平均每里地三千人。如此之强的攻势,不得不让人胆寒。</p>

刘曜的前锋部队顺利渡过黄河,兵锋直指姑臧(今甘肃武威地区),姑臧可是前凉的都城!眼看凉州不保,不少人劝张茂让出姑臧以避其锋锐,凉州就那么大,能跑到哪去?说白了就是劝张茂跑路。</p>

张茂却不慌不忙地安慰众人:“敌军虽然号称二十八万,但这些人十有**是临时拼凑的,真正肯替刘曜卖命的没几个人,此为其一,大军劳师远征,后勤军需必然无法供应,此为其二,我们只要固守成池,不出二十天,敌军不攻自破!”</p>

自己有几斤几两,刘曜还是拿捏得很准的,正因如此,他一直不肯渡河,只是派前锋袭扰姑臧周围。</p>

刘曜的粮草果然出现了供应危机,只是碍于面子,死活不肯撤军。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啊!张茂也开始着急,万一刘曜脑子一热渡河作战,到时候会很麻烦,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封降书,派使者交给了刘曜。</p>

刘曜好容易找到一个台阶,赶紧撤军。一场稀里糊涂的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点到为止了。刘曜刚撤回去,就接到一份战报:后赵犯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