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变 四(1 / 2)

家奴曾有明 些许 0 字 2022-01-03

 第八章家变(四)

老太公率先走出府门,给管家吩咐了一下,并未和众人说话,和族另外一个老者走上马车,众人躬身向马车行了一礼,不一会马车就消失在喧嚣的长街尽头。看着远去的马车,其中一个中年人对方才的那个族叔说:“祖泰,你有没有搞清楚事情啊,今天这么一出,不仅没有捞到好处,还受了老太公处罚,你以后日子不好过了。”

只听另外一个老者说:“我看福儿不简单,你说的那个家奴一番言论,把老太公都折服了,可能更不简单。你今日这样闹事,小心他们以后对付你啊。”

另外又有一个中年人附和说:“我们曾家诗书传家,最重礼仪。今天那人对你的质问,句句切中要害。老太公今天当众处罚你,这事要传出去,你日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

族叔一脸死灰,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随后一声不吭向自己的马车上走去。

我们把目光回到老太公的马车上,伴随着马蹄声和木质车轱辘碾压石板路的声音,马车已经走出了很远。二人在马车上各怀心事的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老太公打破了沉默,说:“本朝开国时,太祖曾问丞相赵普天下该如何治天下,赵公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确实有些夸张,但后来被太祖采纳,可见本朝文风之盛。自魏晋以后,士族门阀被打破,隋唐开始兴科举。唐自安史之乱以来,武人当道,祸乱地方,百姓苦难数百年,家国纲纪难振。太祖开国,采纳赵公条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我曾氏先祖延世自唐光启年间迁居泉州,直到端拱二年先祖会荣荣登榜眼,才有我曾氏一族的发扬光大。”

老太公轻咳了一下,接着说:“我曾氏能够发扬光大,靠“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短短百余年“一门三相”,顺应了科举取仕的大潮。光靠科举也不能够奠定我曾氏一族百余年的荣耀,我们靠的依然是家风。不管是为官还是做人,都受世人爱慕和仰望。宗族中有人经商,在本朝也不是坏事,但涉及到争夺家产的事,老夫真的忧心。老夫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我曾氏一族的荣耀能延续下去。”

对面坐的老者颔首捋须,但用略微不解的表情问道:“老太公,我认为你对今日之事处理欠妥。”

老太公笑着问:“哦,有何不妥?”

老者接着说道:“对于那个人身份的怀疑,倒是其次。我的疑问在于两点,其一是未经宗族大会商议就姓曾,其二是婚书。我在你身边看到了婚书的内容,虽有纳采、问名、纳吉的内容,但明显过于轻率,祖泰说的不无道理。”

老太公又是一笑,说:“你可否知道我今日为何放他们一马,对这些事视而不见。”

老者面带不解的表情,说:“愿闻其详。”

老太公面容严肃的说:“就是那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想当年我与张横渠有过一面之缘,这四句话传的范围不广,但出自于一个黄口小儿之口,着实令人震撼。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惠于民人,这些正好符合我曾氏家风,也是我曾氏一族受世人敬仰的关键。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有这般见识,的确不凡。另外我也对此人的很好奇,虽然是欲盖弥彰,但都是步步为营,有的放矢,也是很难得的。不管是姓曾,还是继承祖辉家业,其实都是小事。这也是今日我对身份、婚书、姓氏不闻不问的原因,也是出自我的私心。”

老者听完笑道:“原来如此,让老太公费心了。”

有名要是听到两位老者的这番对话,会郁闷死,难题的化解,并不在巧言令色或是应对得当,而是无意间给老太公戴的顶高帽。

时光回转,来到曾府的院中。有名听到大小姐感谢的话,心里被冲击的一塌糊涂,这是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而且是身为自己的主人的大小姐说出来。但内心中还是在提醒自己,有可能身份地位提高了,但在这个家里还是无根之木,如果面前的这个大小姐要整他,举手之间可能会让自己灰飞烟灭,谨记家奴的身份,好好为府中做事,才是自己的本分。

有名看着大小姐无助的眼神,恻隐之心再次泛滥,说:“大小姐,家中遭此变故,可能后面还有很多的麻烦事,有些事情我想跟大小姐谈谈”。

大小姐面露羞色,低声地说:“以后叫我福儿吧,老太公当着族中长者的面答应你我之间的婚事,爹爹百日之后就成亲吧,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守住家业,可一个女儿家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