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禅语(1 / 2)

家奴曾有明 些许 0 字 2022-01-03

 前身的记忆只留下点滴的碎片,记着从小山上失足掉下去了,其余的记忆都被抹除了。穿越到了大宋的泉州,灵魂来到一个卑微的身体上,是一个贱口奴婢。在这个时代,奴婢分为两类,一类是良口奴婢,一类是贱口奴婢。

良口奴婢和主人签订一种官府承认的契约,一般是抵债委身为奴,到期或者花钱赎身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不能随便买卖。贱口奴婢一般是罪犯,被充作官奴,也有一部分流落民间,被人当成牲畜一样,做为别人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这种制度起源很早,魏晋南北朝达到极盛,隋唐时期开始限制,到本朝开始弱化,曾一度下令禁止,但民间一直存在。

穿越者灵魂托生在一个十六岁的贱口奴婢身上,兜兜转转被抵债给番坊的商人,不小心打碎了青瓷碟,按番坊的习惯,剁手是为了杀鸡儆猴,扔进海里是为了祭海,希望出海平安。一个贱口奴婢,就是一个家奴,性命不是自己的,私刑处理也没有人捅到官府,大家都是做生意的,和气生财,一切和为贵,这样处理家奴的也没有不妥。

就在穿越的这一天,泉州曾氏大族旁支曾祖辉家中的大小姐去顺济庙上香,回城途径码头救下了自己。曾氏是泉州世家大族,先祖曾延世在唐代光启年间迁居泉州,端拱二年曾会荣中榜眼,此后家中数十人中举,在科举成风的大宋,曾氏大族在泉州是豪族。

曾祖辉是曾家旁支,中过举人,由于资质有限,未能进入官场。不过颇具商才,随着本朝对商业地位的提升,依靠家族的关系网,加上自己经营有道,是泉州的大地主和大茶商。作为曾氏后人,曾祖辉虽未涉足官场,但也自诩诗书传家,胸中怀有救世济民,为万世开太平,为先圣断绝学志愿,经常济世救民,做了一些善事,是泉州有名的儒商。

对曾祖辉而言,最头疼的莫过于自己的这支人丁单薄,虽有一妻两妾,但孩子大多夭折,剩下的只有正妻生的一个女儿。名叫曾福,取“寿山福海”之意,今年年方十七,自幼学习琴棋书画,知书达理。可能是父亲遗传的缘故,曾福并不喜欢诗词歌赋,更喜欢筹算之道,经常参与家里的生意,由于对女儿的溺爱,曾祖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她去了。

这个时代是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些豪门大族的女子,往往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但对于曾祖辉来讲,他的这个身份比较尴尬,虽说是曾氏大族,但自己是旁支,没有撑起家族文风的重任。这是一个文风鼎盛的年代,一个举人,一来进不了士大夫阶层,二来也成不了让人高山仰止的圣贤大儒。虽说宋代商人地位提高,但千年以来的重农抑商之风,已经深入人心,商贾小道在士大夫心目中是看不起的。所以,曾祖辉并没有打算让自己的女儿联姻攀关系的打算,但也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这个女儿。

曾家人丁不兴,始终是曾老爷心中的一个梗。想起自己家业继承问题,曾老爷曾经考虑过从本家中找一个合适的过继过来,但看来看去没有合适的人选,几个亲缘较近的没有成才的,成才更愿意参加科考,成为士大夫阶层,过继的事就一直拖了下来。

由于早年求子心切,加上丧子之痛,曾老爷在一段时间内意志消沉,常有求僧问道、大肆施舍之举,和一些高僧往来颇密,曾家和顺济庙的觉全大师交情很深。曾家大小姐曾福受家庭影响,对觉全尤为尊敬,觉全对曾福也以子侄辈相待。最近家中常提起婚嫁之事,对养在深闺中的大家小姐,羞怯之心是免不了的,同时也难免有小女儿的期待之心。恰好这天心烦意乱,又有家中一批茶叶从法石港运往四明,就先去永济庙拜佛,然后到港口看一下发货的情况。

一开始曾老爷不愿让女儿参与商事,让她参与一些账房事务,主要是给女儿找些事做。但后来发现这个女儿兰心蕙质,好多商事触类旁通自己的家业将来也需要有人继承,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就让她参与一些简单的对外事务。虽然这个时代重男轻女,女子经商在泉州也是常有之事,何况交给女儿打理怎么说也比交给外人强。

这天,曾小姐带着丫鬟和四个家仆坐船顺晋江到了城外,来到了永济庙。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刹,古朴的石板路延伸向庙门前的台阶,周围参差的种着茶树,古朴幽静的感觉扑面而来。庙宇宁静感染到心间,女子明媚的面庞露出一丝笑意,恬静的心头飘荡起期待和憧憬,希望菩萨能给自己带来好姻缘。

带着丫鬟跨进庙门,只看见大殿前空空荡荡,殿前的大香炉烟雾缭绕,木鱼的敲击声伴着诵经的声音,似乎能把人带到另外一个神秘的佛境,让人不自觉的虔诚起来。带着丫鬟上完香,虔诚的磕完头,起身之际,一个沉稳而苍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曾小姐,今日来礼佛啊,有段时间没看到你了”。

少女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回身俯首行了一礼,说:“大师,今日出城办事,顺便来给菩萨上香”。然后向身边的丫鬟使了一个颜色,身边的丫鬟赶紧奉上布施的银钱。

大师挥了挥手,身边的小僧从丫鬟手中接过了钱物,退到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