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颐指气使(2 / 2)

汉代重视五经,设有五经博士,精通者可以担任。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明经、方正等。被举荐者都需要对五经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明经科。袁良所学的孟氏《易经》,正是官方认可的易经学之一。学得孟氏易,相当于获得了通往官场的金钥匙。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家学,这是汝南袁氏飞黄腾达的基础。

袁安从小跟父亲学习孟氏易。他为人威严,能够坚持原则不动摇。袁安年轻时做县里的功曹,因公事会见别驾从事(州刺史的秘书长)。从事想托袁安给县令捎一封信。袁安拒绝了,告诉从事:“如果是公事,可以通过驿站传送;如果是私事,则不能接受。”后来,袁安被举为孝廉,出任县令。稳重威严的袁安很受人敬重。

袁安之后,到后来的袁绍,连续五代人,袁家都有人做到三公级别(包括地位更高的太傅、大将军)。包括袁安(司徒)、他的儿子袁敞(司空)、孙子袁汤(司空)、曾孙袁逢(司空)、曾孙袁隗(太傅)、玄孙袁绍(大将军)。另有十多人做到九卿、太守级别。

袁汤早就去世了,袁逢、袁隗皆在洛阳,现在袁家的话事男子只有两个,不是袁绍就是袁术,来者必为其中之一。说起来,周澈、周仓出身周氏,也是名门,论历史渊源汝南周氏的名声比袁家厉害,乃东周皇族之后。这个时候,他应该自报家门,上前叙话。

只是,周澈现为卑微小职,身份不太恰当,因此闭口不提,只道:“不知贵客登门,有失远迎。”看了看前呼后拥的车队,为难地说道:“贵家从者人众,舍中陋仄,怕屋舍不足。”

“刚才已对你亭中的部下说过了,只管将屋舍尽数清扫干净就是。”

周澈站在亭舍门前,正能看到车队全貌,见中间的一辆车打开窗,车内有人伸出手招了招,车边一锦衣人过去,垂手躬身,恭恭敬敬地听里边说了几句话,连连点头应诺,从车马队中走出,来到舍前,站直了腰,昂首挺胸,颐指气使地对周澈说道:“你亭中有房舍多少?”

“小屋五间,大屋一处。”

“这么少?”来人大为不满,举头打量舍院,问道,“观你亭舍规模,应是前后两进,怎么只有这么点屋舍?……,你带俺进去看看!”

周澈又没骗他,自无不可,带着这人回入院中,边走边介绍:“前院此屋,是给求盗、亭父以及亭卒住的。”那人“嗯”了一声,问道,“后院呢?”

“后院现在住了三个人。一个是我,两个是在逃案犯的亲人。”

“什么在逃案犯?”

“前几日,亭部出了桩贼杀案,在下奉令将案犯的父、弟扣押亭中。”

这人不置可否,在前院略顿了顿足,便往后院走。

两人来入后院,这人瞧见了北边的两套屋,楞了下,指着问道:“这不是两套大屋么?你怎么说只有一套?”

“案犯的父亲现在外边这套居住。”

“一个案犯的父亲,有什么资格住在这里?”

“此屋本为我的住所,……。”

“不必说了,把那什么案犯之父赶出去!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快点收拾好,以供我家主人居住。……,被褥卧具之类的也全都拿走,俺们随行带的有,不用你们的。”

“案犯的父亲年事已高,……。”

这人再次打断周澈,斥道:“你没听见俺说的话么?”指着南边,问道,“这不是六间小屋么?你为甚说只有五处?”

“……,我现在住了一处。”

“腾出来!”

“腾出南边的屋子没问题,只是北边这个,案犯的父亲……。”

这人勃然大怒,抬起右手,用下三指抓着袖子,指着周澈的鼻子,骂道:“你是耳聋的么?我家主人何等身份?岂能与案犯之父住在一院?还有你,你算个什么东西?小小亭职!便是你,也没资格与我家主人同住一院!带上你们的物事,全都滚去前院!”

北边空着的那套屋里,探出一个脑袋,正是在打扫卫生的庆锋。姜俏也从姜父住的这套屋中走出,吃惊地望向两人。

那锦衣奴仆恶语相加,满院皆闻。

庆锋急忙跑了过来,向锦衣人告个罪,把周澈拉到一边,说道:“澈君,来人车马甚众,随从人多,绝非寻常人家,咱们何必与他们斗气?便将屋舍让出来吧。”

姜俏听到了三言两语,晓得事情是因为他父亲而起,不安地说道:“兄长,听这人说话只是个奴仆,却锦衣华服,他家主人必定不凡。不要因为我们与他们起了争执。便让出来吧。”

周澈面沉如水,他两世为人,从来没被人指着鼻子骂过,这骂人的还只是个奴仆!换做前世,直接乱刀砍死这个狗东西,但是此刻心道:“韩信尚有胯下之辱,我欲成大事,岂可小不忍则乱大谋。”

罢了,罢了。眼见来客强横,庆锋、姜俏说得有道理,没必要硬顶下去,微微一笑,颔首说道:“行。”对姜俏道,“就是委屈阿翁了。”

庆锋小声道:“委屈也就一夜。他们过路的,明儿一早肯定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