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感叹李陵台(2 / 2)

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得到李陵后,非常佩服李陵的勇猛,并加以重用,封他为右校王。而李陵则人在匈奴心在汉,根本不给匈奴人出力。武帝杀李陵全家的消息传到匈奴后,且鞮侯单于觉得这下李陵总该报这彻骨之仇,一心一意为他卖命了吧。为进一步笼络李陵,且鞮侯单于还将李陵招为驸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而李陵呢?

当他弄清楚武帝杀他全家的原因是错将帮匈奴练兵的汉降将李绪当成了自己,便立即派人刺杀了李绪,为汉朝除去了一大隐患,也差点儿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如果李陵真的要当汉奸,完全可以像且鞮侯单于所期望的那样,带着匈奴大兵杀向汉地为他的亲人报仇。然而,李陵没有这么做。

李陵的真正为匈奴“效劳”,是公元前90年,李陵奉单于之命率3万匈奴精兵追赶汉军疲兵,竟然又一次来到他曾与匈奴战斗过的浚稽山。可是这支快如闪电的匈奴精锐骑兵,竟然转战9日无功而返。以李陵的军事才能和他对浚稽山地形的熟悉程度,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汉昭帝即位后,派李陵的故友任立政出使匈奴,劝李陵归汉。李陵看着旧友,感慨万千地说:回去很容易,可我怕再受毁辱呀。一句话说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担心与无奈:他原来在汉军时就位卑身贱得不到重用,经过后来的变故,皇帝能给他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吗?

李陵终身都没有回中原,和他的跖跋氏太太生养了几个儿女,整天无所事事,苟且余生,二十五年后郁郁而终。

李陵台是否为李陵所筑,又与何时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已无法考证。我想,即使此台真为李陵所筑,也不过是为了了望军情吧,故乡回首已千山,筑再高的土台,又哪能望得到?而历代骚客们却认定此台为李陵所筑,唐代诗人胡曾在《李陵台》中就认为:“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宋朝诗人姜白石也在《李陵台》中说:“李陵归不得,常筑望乡台。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宋朝诗人汪元量更在《李陵台》中感叹道:“伊昔李少卿,筑台望汉月。月落泪纵横,凄然肠断裂。当时不受死,心怀归汉阙。岂谓壮士身,中道有摧折。我行到寰州,悠然见突石。下马登斯台,台荒草如雪。妖氛霭寞蒙,六合何恍惚。伤彼古豪情,清泪泫不歇。吟君五言诗,朔风更鸣咽。”

白云悠悠,时光荏苒,二千余载转眼而逝。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李陵台,昭君墓,相隔千里,遥遥相望了两千年。同样大土台,昭君墓很幸运,被人炒来炒去,已成名胜,正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当代人赚钱;而李陵台的命运却与李陵的命运同样悲惨,在雨打风吹千余年后,竟然神秘地失踪了。

我猜想,李陵台所在的位置,恰好是明成祖朱棣与后元作战的古战场,朱棣就死在了距那里不远的沙漠里。朱棣与后元作战多年,多次从李陵台下经过,他最痛恨的是自己的部下投降后元,对于投降了匈奴的李陵,朱棣肯定深恶痛绝,一定是他命令部队彻底拆毁了李陵台,连泥土都不准留下。从此,李陵台便彻底消失了。要不是有意拆毁,是不可能一点遗迹都留不下来的。此为猜想,无证可依。

还是让元代大诗人萨都剌的诗结束此文吧:

降入天骄愧鬼才,

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

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

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

泪洒西风骨已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