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互相弘扬 1(1 / 2)

 第六十三章互相弘扬(1)

5—81正青智者问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步石答:有朋友说了,你推崇度自觉,那么自己写作怎么没有新常态呢?我要说那能想写就写的呢?为了维持更新的常态而有常态的更新,甚至东搬西罗,我是不这样干的,别人说过的我尽量不说了。我取孔子的话语只是做思想原料、分析材料的。

写作这个东西最好不要搞新常态,而要乐趣与气易思维的有机统一,然后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必有收获。我对于工作问题的思考有时是半夜披衣下床记录一觉星来脑子里出现的灵感。家人说我是工作狂的勤奋,其实是误会。

因为工作的问题情景主导气易思维,虽然睡着但仍然在进行而一旦凝结为意念并被意识及时捕获,就会自动交给值班的逻辑的语言思维整理形成理论而高悬脑海闪烁并促使我醒来,我披衣下床只是及时拍摄,避免记忆遗忘丢失在无法回忆。

可以认为是无可奈何,可以认为是道德的特点而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因为有时数周甚至数月都无此“勤奋”,岂不是要惹上不勤奋不道德的嫌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属于全定性,毫无定量可言。

第一明知自己有过错而不加以改正,就会形成习惯、就会形成秉性而难以改正。

第二孔子认为你犯错误是一回事情,已经知道犯了错误而不改正则又是另一回事情了。如果说前者是过失是失误,可以被认为是能力的问题。后者则是故意的错执着。属于道德问题,已经是不道德的。

第三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改过自新永不嫌迟”,属于鼓励人改过的精神鼓励理论——你虽然犯错误,但只要你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同志。特别指出的是“明知”是发生在犯过错之后,并不包括明知故犯。即按逻辑“过而不改”就是想搞明知故犯。所以说“过而不改”是不道德的,是属于恶的。

“明知”一词的使用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个人为什么要到犯下错误之后才知道犯错误的呢?无标准则无过,而标准无非是定量与定性两种,道德的是非标准,它是定性的,有网友已经尖锐的指出一味定性不讲证据、数据定量,就可以乱说的,所以唯道德论可以变得十分的严苛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封建礼教后来搞得太严格,人不但没有自由,而且搞得人人自危。在运动会期间都看到了。一方面,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很是重要;另一方面,实际上不同个人道德修养是不同的,那么意味道德的是非标准就不同,则会造成口头上的道德可以沦落为无止境的扯是非。

通俗地讲,你认为他过而不改,他却是认为自己根本就无过,改什么呢?而反过来他更可能说你是无端的指责!怎么样?将要一同步入扯是非的泥潭了!而且迈的正宗传统的四方步子呢!已经有人分析指出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要说有什么事物不是一分为二的呢?所以我在这里说一说唯道德论的双刃。即分析是有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