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和为贵是普世价值、法制不可缺(1 / 2)

 第五十九章和为贵是普世价值法制不可缺

5—75正青智者问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步石答:

(1)翻译:礼的作用在于实现和谐社会,制度的使用,要服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先王的理想的完美境界是自由!但哪怕人民自觉有所不为、知道和的重要而人为地和谐,如果不以制度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预设,自由的和谐秩序仍然不可能实行实现。

(2)逻辑演绎:法制总是必要的。道德不是万能的。

(3)通俗地讲,在任何社会里哪怕人人都自觉维护自由与和谐,为自由和谐奋斗,法制也不可以缺少。

我们已经将礼定义为益情的制度。那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势,这里的礼在今天就是文化习惯、礼仪礼貌、法制等一系列制度。注意,实际上“和为贵”是可以单列的,有子的话很是具体了,是在讲“礼”与“和”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在真实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光是“礼”,还有很多的要素与“和”关系着,影响“和”。可是封建礼教片面理解教条地执行了这一句话,后果很严重,它使整个社会的意识只关注“礼”对“和”的影响而轻视、忽略甚至鄙视或忘却其它要素比如生产对“和”的影响。

造成“仓库储备充足,知礼节”的呐喊,但也无济于事了,因为作为整体的正确意识不在了。历史地看这一章,这一点是必须特别指出的。这就是老夫特别强调“禾”是“和”的根源的本质原因。

没有面包,如果有和,也只是无机的和。当然光强调面包不要礼也是不行的。所以不能片面,要中庸。但说话、理论只能一方面一方面说,难以面面俱到,这是听者要明白的,行者要自我矫正的,这就是中庸是行者必备之德的道理。

很显然,和为贵属于价值观。

即和的价值总是高一些。这就好比我们说“稳定压倒一切”。再比如你哪个地方建设得很好,但遇到十级大地震,什么也没有了。高楼大厦大都会,一震回归古人类。大家可以由此意会“和为贵”的价值观的含义。和与同相比,和的价值要高一些。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之一按价值论,第一、价值是有条件的,或者说价值会变化。人们常用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有一叫花子与一商人被大水冲到一起,他们都抓住汪洋中的同一棵树的顶枝,商人用一袋黄金换了叫花子的一个小馒头,商人减掉了负重、吃馒头而保持了体力,而叫花子则相反,他支撑不住沉下去了,商人熬到被救。

第二、和是名词的话,它是指一种状态,就是现在说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需要其它事物来营造和体现。那么意味和的价值需要其它事物来实现。当和成为人与人主观、客观对待状态时,和的价值才能实现。

第三、和是动词,那也是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和的目的是为追求社会最大公约数、追求社会生活快乐、幸福的总量!还有就是追求机!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知道和的重要性、第一位的位子而为和而和,即不能“知和而和”,如果那样就是“和稀泥”,一时也许可以,长时间则一定行不通。

有子的解决办法是以和为价值观,用礼即用制度来切实地实现这个和,老夫还添加生产一条,即认为面包也根本地决定和。即认为决定和至少有三要素:和为贵的价值观、制度和面包。大家看到了,这个幸福总量追求来了,紧接着的是什么?答:分配!那么必须益情的制度——礼!问题是循环的,说的话也就旋转了。

第四、价值迁移。打一比方,我们中国人在生活里总是把房子的重要性放首要位子,为了它可以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房子一但到手,它的价值也丝毫不会降低,但是其他的欲望就出现了,人的注意力由房子转移到其它方面。人们会因此强调新方面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是价值迁移。价值迁移往往会迷惑观察者的判断。

93421148网友给此回复:感谢楼主勇敢地善心不断、孜孜不倦:宇宙第一公理,万变。无限变,一切尽在变中!从人类远古的第一智,相对,到得爱因斯坦终于得以论相对,无不完完全全地落向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点:那就是,万变;好、中、坏,正、中、负,孔子只在中;最终一切尽在变,落于变。变者,定也;定者,变也步石回礼:老友可持续地高看余,余一定将老友的鼓力变成自己的动力。

土豆执事网友:我仔细的了,受益匪浅。步石回礼:感谢鼓励。

凉拌葱丝网友:好想很好玩的。步石回礼:你来,就说明我这里蛮好玩,欢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