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三戒(1 / 2)

 5—44正青智者问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步石答:请问:民主自由的美国有禁书制度吗?石不知道有没有,假设有,那么我们怎么学怎么理解怎么用?

君子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少之时”是什么时?是少年吗?如果是,那么这个“君子”的概念和我们心目中同还是不同了?

(2)血气方刚之时,能力最强,还戒不戒色?所以,孔子所讲的君子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确定的。我们也不能在论语之时将“好的”都送给“君子”,将“坏的”都加在“小人”头上,你说呢?对于这个“戒”字,我们联想到“戒骄戒躁”、“戒律”、“斋戒”、“戒色”等,基本上都是通过“戒”达到“没有”的意思。那么这是孔子的意思吗?而这个“色”字,在论语中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意思吗?这是我们论语必须注意的。在这里,“色”是指“女色”,指“性”,是个假设,因为我们并没有论证而是做了成见的附属品。

假设“色”指“性”,猜测“少之时”是刚有性行为能力之时的少年。而“戒”是指“戒心”、“谨防破坏身心”、“最好没有”,那么他的话可以与现代接规是吧?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并没有成熟,接触性是有害的。我们现代就是这么处理的。这是基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道德伦理。孔子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很好奇,但无从考证。论语为什么要记载南子这一章?

但我知道,中原地区在久远的远古社会就已经知道杜绝近亲结婚了,姓的出现的动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止近亲结婚是不是原因之一?没有理由排除。以石看,论语记载南子这一章,其作者的用意有三:

(1)当时社会是何等的情形,这种情形叫已经进化到男女之间已经非常严格了。已经有非常严格的规范了。“严格”是他要说明的。不要以为他们还象原始人那样随便的!

(2)说明孔子的学说有的时候并不能自圆其说啊!所以搞得他赌咒发誓起来了。而这种下级方法是理论家不作兴用的。

(3)证明男女之情旺盛的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证明了男女之间是必要道德规范的约束的,这就是它里面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