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经典1992(1 / 2)

摩登时代 忧郁的青蛙 3377 字 2019-09-02

 “1992年是所有谈论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人无法避开的年份,这一年,好莱坞诞生了两部经典大片,其中一部创造了电影史上遥遥领先的票房记录,直到《泰坦尼克号》的出现,才让它离开了冠军的宝座。即便是这样,《侏罗纪公园》在上映后的十年中也牢牢占据着世界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的位置。而另一部影片,则至今依旧保持着一个记录。在所有文艺类电影中,《阿甘正传》以高达7亿美元的票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摘自《世界电影史》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洛杉矶的华人街都会举办一些热闹的庆典活动,但今天的华人街却显得有些冷清。往年的活动,都会有很多外人前来观看,但今年前来观看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就连在街上舞龙耍狮的演员也有些心不在焉。

今天是影片《侏罗纪公园》的首映日,萧逸臣并没有出席在纽约举办的首映典礼,而是回到家中。之前因为在负责《侏罗纪公园》的后期宣传,春节的时候他没能够陪在父母的身边,这让他多少有些遗憾。尤其是在他工作期间,母亲经常给他打来电话,问寒问暖,让他心里十分感动。所以他手头的工作一结束,就立刻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强大的宣传效果已经显现了出来,环球和各地的院线谈判都很顺利。而据萧逸臣得知,很多院线在得到电影放映权之后,已经将首映后三天内的电影票全部预售一空。首映当日,半数以上的电影院都已经无票可售,甚至还有影迷连夜排队买票,很多影院不得不增开场次,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侏罗纪公园》首映当日,全球有超过5000万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第一时间欣赏了这部来自好莱坞的最新力作。而一周之后,影片就毫无争议的登上了北美票房排行榜的冠军宝座。在其他地区,《侏罗纪公园》的票房收入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并开始不断刷新各地区的票房记录。

这股由恐龙掀起的电影狂潮在一个月之后才渐渐趋于平静,影片上映三周之后,全球票房就突破了10亿美元的大关,环球为此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影片在最终结束反映时一共获得了十亿八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侏罗纪公园》也成为首个跻身10亿美元身价的好莱坞大片。由于负责了整个影片的后期宣传策划案的制定和实施,萧逸臣获得了200万美元的报酬。业界对影片《侏罗纪公园》的后期宣传给与了高度的评价,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影片出色的宣传至少为影片增加了两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萧逸臣的能力,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由他开创的这种商业影片宣传模式也一直被后来的大制作影片所模仿。

由于一直在负责影片的幕后工作,加上行事一向低调,萧逸臣在《侏罗纪公园》热映期间并没有受到媒体太多的关注。但随着四月初电视剧《越狱》的热播,萧逸臣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避媒体的镜头。

《越狱》拍摄完成之后,米高梅就将它卖给美国电视广播集团(ABC),凭借着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和大量极富逻辑思维的剧情设计,让这部电视剧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很高的公众关注度,尤其是受到了年青人的喜爱,其风头甚至不逊于之前在NBC热播的《老友记》。

后来也有人对这两部电视剧进行过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认为,虽然两者都是出自萧逸臣的笔下,但风格却截然不同。《老友记》诙谐幽默,观众由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组成,加上总共推出了十季,时间跨度较长,造成的影响面也很广。而《越狱》则凭借其独特的剧情牢牢的抓住了一代美国青年人的心,甚至在后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越狱》文化,对70后出生的一代美国青年人影响尤为深刻。

而在当时,媒体对此的争论也很激烈,而作为《越狱》的编剧,萧逸臣以创作新剧本为由拒绝了大部分媒体的采访。而作为萧逸臣的经纪人,库勒开设的专题评论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尝到了上次的甜头之后,库勒更加肆无忌惮的在自己的专题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萧逸臣也懒得管这些事,索性任由库勒闹腾。

说来也怪。虽然在外界对库勒专题评论地评价很差。但他们骂得越凶。公众对这些专题评论地关注度就越高。难怪后世有那么多明星都是靠着绯闻成功上位。萧逸臣想了很久。最后勉强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感觉无聊地人太多。所以才会喜欢去凑那些毫无意义地热闹。

库勒地专题评论成功地转移了公众对萧逸臣地关注。而库勒一边在不亦乐乎地和其他媒体地评论员打着口水战。一边也没有忘记自己地本职工作。他告诉萧逸臣。现在环球、20世纪福斯、哥伦比亚这几家电影公司都在向他约剧本。这些都是好莱坞地老牌电影公司。而且开出地价格都不低。这让库勒很难拒绝。同时库勒也委婉地提醒萧逸臣。他已经有四个多月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了。言下之意当然是有些责怪萧逸臣最近地懈怠。

萧逸臣并没有反驳。他知道自己是应该写一部新地剧本了。《越狱》地热播给他提了个醒。在心里已经有一个隐约地想法正在不断地成熟。同样是一个讲述越狱地故事。不过这个剧本地背景被他放到了1947年。讲述地是一个蒙冤入狱地银行家和一个黑人囚犯之间地动人故事。他试图让黑暗、希望和救赎成为贯穿整个故事地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