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鸿雁(1 / 1)

记者实习生 兴兴侠 0 字 2021-12-17

 因为在内蒙上过两年学,所以对一些蒙古族的东西相对熟悉一些,别的不说,最起码我知道哪句话是脏话,哪句话是我爱你。其实说起来,到一个行政区划全名里有民族的地方,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大家都知道,在有民族称号的地方不管是蒙古族乡,县,市,州,自治区,只要是挂民族字样的。一定会有汉语和这个民族的语言的各式名头,以及单位名称。

如果你到了一个地方,一看路灯杆上全是双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语,或者大街两边全是双语的商店招牌。这一定是到了民族地区了。而且民族不管是哪个,一定会有一个本民族的学校,小学和中学,如果是蒙古族乡,你肯定能看到蒙古族学校,朝鲜族地区自然也会有朝鲜族学校。在民族地区待过的人,对这些双语的招牌很敏感,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民族地区,不管它名字里有没有民族在里面。所以,那次到北镇,一看他们内部的宣传材料上是双语,一打听果然是民族地区,下边管了一些蒙古族乡什么的。

辽宁,内蒙,尤其是两省交界的地方,大杂居小聚居。蒙古族人在这过的挺好,离内蒙近的地方一般都有蒙古族县乡什么的,很简单,因为这以前都是蒙古人的地盘,建国后几次行政区域划分,把内蒙的给了周边省份,一会有又把这些地方发还给内蒙,反正就是来来回回的折腾,政治需要。通辽就是一个例子,它以前是内蒙的,后来给了辽宁,现在又是内蒙的,而且在它身上还有蒙古族地区撤盟建市历史痕迹,以前通辽市叫哲里木盟。

我就是在通辽上的学,在那讲了纯蒙族人,蒙族的特色衣食,文娱和语言。对了,我现在在任何地方的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蒙古族,见得实在是太多了,每天都打交道,不管是假蒙族还是纯蒙族。当然有的蒙族人跟汉族长得很像,普通话也很好,你可能会把他当成汉族,但你绝对不会把汉族人当成蒙古族人,我能看出谁是蒙族人,看不出来谁不是蒙古族。

在那边自然是受了不少蒙古族民歌的熏陶,三角公园天天放,什么归流河。是一首歌。在通辽还能买着一种叫做归流河的白酒,应该是兴安盟产的。喝酒唱歌,蒙古人一直都是这么下来的,烂大街的,艺术生基本上都会的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是没少听。还有席慕蓉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德德玛的《草原夜色美》。我最喜欢的是额尔古纳乐队的《鸿雁》,蒙语版本。汉语版本,蒙汉版本的都好听。在市,以前的盟,有一条额尔古纳河。

《鸿雁》给人的感觉很空旷,又很深情,就是特别直爽豪迈。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都说烟酒不分家,我觉得应该是歌酒不分家才对,在这种地方,到了草原上,这么辽阔,你不喊两嗓子,都会觉得自己白来了。情不自禁的会想唱,会想喝。

一个在内蒙认识的同学,给我送来一个消息,就像鸿雁传书一样。他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电视台的下属频道要招实习生,我又是新闻学专业的,正要找实习单位,而且已经找了一个月了还没找到,正是心急如焚的时候,这个鸿雁传书,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实践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当然会去试试。其实,我想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