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1 / 2)

 所谓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第二天居闲又扶着腰子从房间走出来,内心无比惆怅,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真不知道那些开后宫的,是如何应付得了。

越发的期盼华佗的到来,不说别的,能给自己一个休养生息的药方,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也是极好的。

不过这都是小事,现在需要加强一下自己的装备了,不久之后,曹操将讨伐徐州,讨伐的理由是什么来着?

居闲猛地一拍脑袋,还好想起来了,不然曹老板必定会原地爆炸。

曹操之父曹嵩带着他的儿子曹德从琅邪郡赶往兖州,徐州太守陶谦为结识曹操,派都尉张闿kǎi领兵五百护送,不料张闿见财起意,杀人夺财,随后投奔袁术。

自己要不要出手呢?不出手的话,曹嵩必死,但是不会影响曹操伐徐州,历史进程也不会改变。但若出手的话,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也许自己的优势就再也不复存在了,真是两难啊!

居闲将自己关在房内,整整权衡了一天,最终下了决心,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曹老板对自己不错,曹嵩对自己也颇为和蔼,若是见死不救,还配为人吗?

于是吩咐下去,若是华佗和典韦前来,替自己告罪解释一番,好生招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待自己回来再做安排。

随后召集小队,前往救援曹嵩。

在赶路的过程中,居闲一直在考虑,如何将此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曹操攻打徐州,为父报仇是一点,估计还是想趁机夺下徐州的地盘。

如果没有自己的帮助,曹操收纳了青州一百三十余万人口,钱粮的压力很大,必然会有缺口,发动一场战争未尝不是一个解决办法。

其一,打仗必有损伤,人少了,必然可以减少粮食消耗。

其二,打仗必有缴获,徐州又是富足之地,钱财粮食无数。

其三,打仗必能练兵,只有见过血的士兵,才能成为老兵。

所以,当曹嵩因陶谦而死,曹操就有了借口攻打徐州,汉朝以孝治天下,替父报仇符合儒家的公羊学派大复仇思想。

有两句话可以突出他们的主张,“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九世犹可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那么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利益上,攻打徐州都是必要的,政治上的正确,也是实际的需要。

只不过当时曹操因为军粮不够,不得不进行屠城,以减少粮食的消耗,这才导致了被人诟病。

想通了这一点,居闲在糖豆背上吐出一口浊气一,走一步看一步吧,到时候再说,先解决眼前的事吧。

待居闲赶到徐州,曹嵩刚出徐州城,陶谦派五百士兵护送,领兵的果然都尉张闿。

居闲也没露面,难道直接冲进去对曹嵩说,张闿要杀你,赶紧跑?这不扯淡吗,口说无凭,还容易得罪人。

更何况一旦张闿动手,此事才有操作空间,曹操就有了攻打徐州的借口。

居闲一路暗中跟随,小心护卫。若是有事,便能够第一时间赶到。

话说曹嵩自己也是作死,你去投奔曹操吧,带那么多钱干啥?带那么多钱就算了,随行的护卫还不够多。瞧瞧,那车队长得一溜,少说都得一百多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