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连虏平寇(1 / 2)

 南京城,应天府府治所在地,是明建国之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南京城规模庞大,外城逾 60 里,依照《周礼》,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势而成。</p>

南京城人口众多,到崇祯时,南京城人口已达 200 万,是大明朝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也一直是大明的富裕之地,江南的军政中心。</p>

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倚长江,运输便利,南有秦淮河绕城而过,是水运集散地。自古就有“龙蟠虎踞”的美誉,钟山龙蟠于东,石头城虎踞于西,南京城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皇城区在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p>

王公大臣们的宅第,则是集中在东南权贵区,魏国公府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郑和宅在马府街等。酒楼则分布在商市汇集的城西南一带。</p>

崇祯朝北地天灾人祸,糜烂不堪,江南虽然物华天宝,富裕安宁,但烈火烹油之下,也早已经危机四伏。</p>

南京城,大功坊,高宅,正堂。</p>

“马大人,你也来了,稀客,稀客!”</p>

须发皆白的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上前见礼,笑意盈盈。</p>

“多日不见,高大人是越来越清健了。”</p>

马大人笑呵呵回答,拱手行礼。</p>

“听闻马大人近作《大千世界》图,画置景远山近水,山下矶渚,坡壑横陈,呈现江天辽阔之景。近景为疏林、水榭散落江渚之间,风情别具。老夫何时能得一观?”</p>

高弘图喜笑颜开,兴致勃勃。</p>

“高大人,马大人和在下联袂而来,是为国事,而不是谈诗论画的!”</p>

兵部尚书史可法脸色通红,怒气勃发。</p>

“史大人,你这性子,总是太急。”</p>

高弘图哈哈一笑,摆了摆手。</p>

“两位,请坐。”</p>

几人分宾主坐下,史可法迫不及待开口。</p>

“高大人,王泰狼子野心,我意已决,会和马大人一起,带兵北上勤王!”</p>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目空一切,好狂妄的一个匹夫!真以为他是这天下之主吗?</p>

他的眼里,还有春秋正盛的当今天子吗?</p>

“史大人,南京加上马大人的部下,也不过两三万乌合之众。你真的以为,他们能起多大作用?”</p>

高弘图缓缓道来,不徐不疾,目光看向了马大人。</p>

“马大人,你说呢?”</p>

他已经六十多岁,远不如年轻了近二十岁的史可法“年轻气盛”。</p>

二人口中的马大人马士英,乃是庐凤总督、南京兵部侍郎,也是封疆大吏,手下有些兵马。</p>

马士英不但是名士,诗文、书画也有传世。</p>

高弘图的轻言细语,看在史可法眼里,让他怒火中烧,不等马士英开口,立刻发作了出来。</p>

“君王召天下兵马勤王,难道我等视若无睹,坐看君父于危难之际吗?”</p>

王泰在中原任意妄为,李自成西北如火如荼,建奴攻陷山海关,天下动荡,京师危在旦夕,作为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胸中火热的激情,瓢泼大雨也难以平息。</p>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www.mimiread.com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高大人,史大人忧国忧民,一片公心,高大人不要在意。”</p>

马士英接过了话头,郑重其事。</p>

“王泰乱臣贼子,其势已成,若不剿除,流毒无穷啊!”</p>

“马大人、史大人,稍安勿躁。大军自可以北上,但需要从长计议,不可仓促从事。”</p>

高弘图微微一笑,劝着自己的这两位同僚。</p>

江南可用的兵马,唯马士英部下的凤阳总兵黄得功部,以及南京兵部下的扬州总兵金声桓部。黄得功曾在王泰麾下效力,对其推崇备至,金声桓对王泰则是避之如虎。</p>

史可法带兵北上,没有私心还好,若是真要对付王泰,岂不是天下大乱?</p>

要知道,朝廷和王泰决裂,河南可是一直没有公开造反。以史可法嫉恶如仇的性子,和王泰干上一仗,闹不好会全军覆没。</p>

“满万不可敌”的建奴都打不过王泰,史可法又从那里来的信心?</p>

出乎他的意料,史可法并没有暴起,反而沉默了起来。</p>

过了片刻,史可法和马士英对望了一眼,才压低了声音开口。</p>

“高大人,朝廷欲与建奴议和,然则功败垂成。若是我等派人和建奴议和,联虏平贼,替君王分忧,你以为如何?”</p>

“史大人,谁是……虏,谁……又是贼?”</p>

高弘图心惊肉跳,嘴唇哆哆嗦嗦。</p>

“虏为建奴,贼自然是贼心不死的乱臣贼子王泰了!”</p>

史可法鄙夷地看了一眼高弘图,断然而语。</p>

“史大人,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及今不备,万一建奴饮马长、淮,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p>

高弘图哆哆嗦嗦,不自觉脱口而出。</p>

建奴屡次入塞,烧杀抢掠,天怒人怨,史可法和马士英竟然想联虏平寇,可谓是异想天开。</p>

“建奴只不过是癣疥之疾,只是索些银两。王泰才是心腹大患,他要的是我大明的江山。借建奴的势力灭了王泰,最差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到那时候,再灭了建奴,还君父一个朗朗乾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