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国民(1 / 2)

 看书网630,大明匹夫最新章节!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金

二战时的德意志军队为何如此强大?

纪律、服从、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军人。

德意志的工业品为什么可以征服全球?

认真深入骨髓,严谨登峰造极,工匠精神流淌于血液之中,工作乃是上帝的恩宠。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意志的合围,第三帝国覆亡在即。国家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百姓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更糟糕的是,由于德意志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捱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百姓上山砍树。

生命岌岌可危,德意志人却没有去哄抢砍树,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

国家都快要灭亡了,即便是百姓砍伐树木,谁又来执行处罚?

当时的德意志,正在做垂死挣扎,政府基本瘫痪,整个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意志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意志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认真也罢,严谨也罢,其实德意志民族的成功,早已注定。

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出了上述名言。

和季羡林先生一样,王泰对德意志人民的认真严谨、纪律服从,同样是推崇备注。

他以纪律和服从,提高军人地位之“军人优先”,乃至“士兵神圣”,训练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军人。现在,他同样期待着,培养出新一代的国民:认真、服从、奉献、爱国。

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17年颁布法令,强迫全国实施小学义务教育,这位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普鲁士国王在位期间,一手创建了1800所学校。他留给儿子腓特烈大帝的,除了大量的金钱和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一个被训练得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奋和节俭的人民”。

到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的初等教育机构模式已逐渐确定下来。初等学校分初、高两级,每级4年,计8年,儿童6岁入学,14岁结业,此为强迫实施的义务教育。

19世纪末期,德国未达到读写水平的儿童仅占005,同期的英国为1,法国为4。德国的普及义务教育程度,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德国所招新兵文盲率从237(1875年)降至015(1895年),到1910年时只有002,以至于1899年,德国舰队访问西班牙时,当地人惊讶于德国水手们个个都能懂他们收到的邮件。

普鲁士的崛起几乎与国家干涉义务教育同步,不是巧合。腓特烈?威廉一世颁布法令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使义务教育成为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事务,而非教会和地方事务。

“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办亡国。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这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留给后世的名言。

“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要在教育与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

这是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将军所说。

19世纪初,德国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在法国占领军的严密监视下,发表了一系列告德国民众的演讲,大谈国家以普及教育为第一要义的重要性。他把对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国民教育制度上,他畅想到:

“从现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苦无依的人,也不会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国家也无须再支出大量经费去建立独立的军队;因为所有人民都是为保卫祖国而生,为保卫祖国而学;国家有了这样的人民武装力量,必将无敌于世界!”

这便是德意志的精髓:只有非同一般的国民,才是德意志强大的根本。

而这样强大的国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长期以往的教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