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长岭山 上(1 / 2)

 看书网630,大明匹夫最新章节!

杏山堡向北七里,便是长岭山,二山之间,便是杏山通往松山的狭窄大道。一旦长岭山被占,便能隔绝杏山和松山,让援锦明军成为瓮中捉鳖。

正是清朝,朝阳升起,阳光洒满了整个长岭山。由于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太阳直晒,山上也是有些炎热。

一个个深约半人高,绕山而建的战壕里,所有的南阳卫将士都是在战壕里静坐,他们闭目养神,一些人汗流浃背,但依然是一动不动。

半山腰一处荒废的戍堡之中,刘朝晖坐在一条破木凳上,嘴里叼着一杆野草,手里拿着千里镜,正在透过土窗,向山下张望。

海边的空气清新,夏日也不如内地炎热,温暖湿润,让人昏昏欲睡。

隔断松杏,王泰随大军去了松山,自己在长岭山堵住鞑子的大军,和李定国、董士元一起,杀伤鞑子。

没有发现什么异象,刘朝晖坐了下来,吐掉口里的草杆,端起水壶喝了起来。

喝了几口,扭过头去,看到李信正在聚精会神看书,葡萄牙的西蒙则是仔细擦着自己的青铜火铳,刘朝晖不由得一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个李信,还真是个读书人,处处标榜他的清高。反倒是葡萄牙军官西蒙,一个纯粹的军人,就是有些贪赏钱。

忽然,李信抬起眼睛,眉头一皱,紧接着放下手里的书本,站了起来。

“有大事!”

刘朝晖也是一惊,站起身来,拉开门冲了出去。

“大惊小怪!”

西蒙摇了摇头,插好手铳,冒出一句河南腔成语,跟在李信后面,走了出去。

一条参差不齐的黑线自远处而来,黑线越来越近,随即成了密密麻麻的头盔,旗帜的海洋之中,无数的披甲武夫出现,巨大的阵列清晰,戾气满身的满清骑兵护住两翼,炮车、刀盾手、火铳手、长枪手,漫山遍野,滚滚而来。

看清军的人数,铺面了整个原野,无边无际,不知多少。

“我去!”

刘朝晖睁大了眼睛,发出一句王泰的口头禅,嘴里刚刚叼上的野草,差点给掉到地下。

“这怕是有三四万人吧!”

西蒙也是目瞪口呆。他参加的第一场大战,规模竟然如此之大。

李信脸色铁青,他站在战壕前,手里拿着千里镜向下看去。旌旗招展,猎猎作响,各色各样。看来,来的可不止满洲一旗,而是满蒙汉各旗都有。

刘朝晖咽回了嘴里的口水,恢复了镇定。

“管他尼昂的多少鞑子,整就是了!”

他看着一旁的将领们,怒吼了起来。

“兄弟们,点狼烟,准备迎战!”

“将军,说好了,炮兵由我指挥!”

西蒙说完,返身就向火炮集中的第三道战壕奔去。

其实各道战壕都有火炮,只不过第三道战壕地势平坦宽阔,视野好,所以一半的火炮都集中在这里。

狼烟滚滚升起,直冲天空,战壕里所有的将士都是站了起来,人人站在战壕里,目光盯着远处的清军大阵,握紧了手里的火铳和兵器,严阵以待。

长枪兵在河南军各卫都有,多少不一,一般都在500-1000人,不会超出1000人,也是因为刺刀在河南军中大行其道。不过有一些士兵独爱冷兵器,所以长枪兵仍然在各军存在。

南阳卫共五营,标配5600人,除了600长枪兵,2000火铳兵,但炮兵配了2000兵,刀盾手700人,掷弹兵300人,震天雷也是标配。

炮兵中除了炮手800人,一正一副,其余的1200人,其实都是战兵,人人都可充当火铳兵或长枪兵。就像火铳兵,刺枪术、掷弹、射击,这些都是基本,训练科目多,这也是河南卫

(本章未完,请翻页)

军的特点。

“将军,这么多鞑子!大人会率兄弟们增援吧?”

杨当国额头冒汗,嘴唇都有些哆嗦。

“你怕个球!你要是敢临阵脱逃,老子饶不了你!”

刘朝晖眼睛一瞪,杨当国脸色立刻红了起来。

“将军,遗书我也写了,儿子也有了,我怕个屁!要是我死了,我儿子就靠你了!”

“你儿子自己养,老子没那个耐心!你也不会死,大人要你立功,不是要你的脑袋!”

刘朝晖说完,朝着山上的将士大声呐喊了起来。

“兄弟们,杀鞑子,得银子,娶女人,生孩子!”

“杀鞑子,得银子,娶女人,生孩子!”

将领们大声附和,军士们跟着大声喊了起来。

“兄弟们,杏山有怀庆卫和睢阳卫,塔山有彰德卫,笔架山有汝宁卫,咱们身后,还有大人亲军。兄弟们放开了整,好好杀鞑子,回去领银子!”

“杀鞑子!领银子!”

“杀鞑子!领银子!”

军官们带头挥臂呐喊,军士们跟着狂呼乱叫,紧张的情绪都是缓解了不少。

“下去好好指挥,别净胡思乱想!”

刘朝晖吐掉嘴里的草杆,又折断一根,重新叼上,仿佛里面有无尽的营养。

烟尘扬起,无数精骑簇拥着一众清军将领滚滚而来,天地似乎为之震动,众骑远远停下,一众清军将领向着山上凝目张望。

睿郡王多尔衮为主,正蓝旗饶余贝勒阿巴泰、镶红旗固山贝子尼堪、镶蓝旗镇国将军罗托、镇国公屯齐,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土默特旗主善巴,汉军旗孔有德、耿仲明等将领环绕左右。

黄太吉时代,八旗形同虚设,清军出征微微是左右两翼,满蒙汉各旗都有部众跟随,此次松清松锦之战,也不例外。

旗号不同,甲胄各异,头盔也不尽相同,从山上看下去,密密麻麻的头盔海洋,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