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刺杀(1 / 2)

 湖广,武昌。

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将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将武昌赐予他作为封地。朱桢到了武昌后,扎根于此,悉心经营。武昌的规模随即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保护武昌,朱桢及其后代在武昌筑起了一道全长约公里的城墙,分设武胜门、汉阳门、平湖门等九门。

汉阳门位于武胜门和平湖门之间,隔着长江遥望汉阳镇。汉阳门是武昌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城门。汉阳门码头帆樯林立,人来人往,是武昌最繁华热闹的渡口。

平湖门位于汉阳门和文昌门之间。由于靠近江滩,和汉阳门一样,吸引了大量居民、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正所谓“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居民市肆数里不绝”。

自年初王泰在襄阳大破张献忠、罗汝才部,湖广难得地度过了一段平稳的岁月。

平湖门靠城墙的一处酒楼,一间房屋内,许多彪悍的年轻汉子环桌而坐,人人都是面色凝重。

“高山兄弟,事情都打探清楚了?”

良久,李无疾才开了口。

“大哥放心,刘云兄弟传来的消息,左良玉今晚会去“倚翠楼”,绝不会有错!”

叫高山的汉子站了起来,低声回道,果然是人高马大。

李无疾点了点头,布局了大半年,终于有了收获。

“这一次,可不能让在贼子逃脱!”

李无疾捏紧了手里的茶杯,似乎要把茶杯捏碎。

几次暗杀,百密一疏,最后都是功败垂成。幸好左良玉的仇家太多,众人也没有露出什么破绽,才可以在武昌城继续潜伏。

“听调不听宣,飞扬跋扈,拥兵自重,国之大贼,必杀!”

王泰的叮嘱在耳边回响,李无疾眼神变的坚定,他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东西都带进去了?人手都安排好了吗?”

“大哥放心,一切都安排妥当,这一次兄弟们一定不辱使命!”

高山说完,看着李无疾,有些不解。

“大哥,我有些糊涂,大人和左良玉无冤无仇,话都没说过几句,他怎么要对左良玉痛下杀手,而且还如此大费周章?”

旁边的几名汉子一起,目光转向了李无疾。

迎着众人疑惑的目光,李无疾冷冷一笑。

“你们是要抗命吗?”

卫所军中,军纪森严,服从和纪律深入军心。李无疾这一声发问,所有的汉子都站了起来。

“不怕告诉你们,除去左贼,乃是大人耳提面命,郑重叮嘱。王大人的原话,国之大贼,必杀之!你们说,王大人的话,有错吗?”

众人都是惊诧,没想到是王泰亲自交待。看来王泰除掉左良玉,完全是一片公心。

“崇祯十一年,左良玉驻扎湖广,拥兵自重,屡次拒绝了应天巡抚和监军太监让他出兵的军令,连总理军事的兵部尚书熊文灿的调令,他也是也置之不理。

崇祯十二年,他屡拒督师杨嗣昌的调遣,以至于张献忠攻入襄阳城,要不是大人神机妙算,后果不堪设想!”

李无疾看着众人,轻轻冷笑了一声。

“即便如此,朝廷也拿他没有办法,大半年过去,他还是他的湖广总兵,照样兵强马壮,作威作福。这就是大人要除掉他的缘故,不需要我再说了吧。”

“大哥,军令如山,兄弟们也只是好奇而已。无论如何,谁也不敢抗命!”

高山立刻开口,其他几人也都是肃然。他们都是军中将士,自然要服从军令,更何况是大义所趋。

“各位兄弟,下去好好准备。这一次,可不能再让左良玉这狗贼跑了!”

李无疾轻轻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

这一次,他要干一件大事,名嘈天下。

华灯初上,武昌城,西大街,倚翠楼。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楼里楼外,煞气凌人的丘八们雄壮威猛,封锁了街头巷尾,整个倚翠楼,也都被左良玉左大将军一人包下。

二楼花房,管弦丝竹,靡靡之音中,不时发出男子放肆的笑声,中间还伴随着女子的撒娇声。

觥筹交错,大快朵颐,两个打扮的不伦不类的中年“文士”,脸色通红,兴趣盎然。

红脸的文士正是湖广总兵左良玉,而圆脸的白净面皮,则是前左都督陈洪范。

若是王泰在此,知道此人是陈洪范,一定会怒发冲冠,拂袖而起。

陈洪范,因多次剿寇不利,在襄阳差点被张献忠俘虏,告病赋闲。历史上,此人降清叛变,祸乱南明。回江南充当内奸,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江南朝廷及早投降,被人称为“活秦桧”。

这二人曾经一同在杨嗣昌麾下剿杀张献忠,交情莫逆,相约喝喝花酒,也是男人们共同的爱好。

“左兄,李闯式微,革左五营躲在那英霍山区,你现在是难得清闲,左拥右抱,羡煞旁人啊!”

陈洪范哈哈笑道,手指在旁边歌女的衣内游动,弄的歌女媚眼如丝,呻吟声不断。

左良玉也是哈哈大笑,旁边的歌女端起酒杯喂到他嘴边,左良玉叼着酒杯,一饮而尽。

酒具晶莹剔透,竟然是河南彰德出的玻璃,这个时代,可是价值不菲。

“陈兄,你也不要发愁。首辅周廷儒刚刚上任,咱们兄弟托托朝中熟人,上下打点,只要银子到了,没什么事情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