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零章 四封圣旨(1 / 2)

 待张贵读完了诏书上的内容,百官一片哗然,正当满朝文武要向李二进言的时候,张贵又捧出一张圣旨来,

“今大唐册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着令吴王恪、齐王祐、蜀王愔……,诸王进京朝贺,册立大典定于九月初一……”这张圣旨就是告诉李恪他们,该来给新主子请安了。

紧接着,张贵复又捧出第三张圣旨!

“魏王泰,乃朕与皇后所出,聪慧绝伦,机敏无双,然孝行有亏,德亦有失,着降为顺阳郡王,仍令编纂《括地志》,取缔魏王府文学馆,待册立大典后,再行前往封地。”

这下文武百官全炸了,立李治为太子还好说,毕竟之前就是两派人在明争暗斗,但是把李二最心爱的儿子李泰,降级成了顺阳郡王,这就难以理解了。

正当百官又要开始新一番的讨论时,张贵变戏法一般,又从身后抽出一张圣旨来!

“这货是变魔术的吗?这么多圣旨?”陈宇嘟嘟囔囔的看了一眼同样震惊的长孙冲。

张贵紧绷着脸,拿着圣旨大声宣读道,

“大唐新立皇太子,不可无明师教习,着封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为太子太保,侍中魏征,为太子太师,右卫大将军陈宇,撤去户部侍郎一职,改封尚书左丞,入政事堂参预朝政,晋太子少傅!”

这最后一张圣旨,直接点燃了太极殿,魏征老泪纵横的一早出列跪倒在地,不住的呜咽道,

“老臣蒙陛下圣恩,教导废太子有失,陛下不以臣有过,聘臣再任皇太子太师,老臣感激涕零,定不负陛下所托!”魏征大约是哭的喘不上气了,在太极殿险些晕了过去,对于这老头儿而言,先是辅佐李建成,而后是李承乾,俩太子都废了,按理说这是太子太师的过失,但李二并没有责怪他,反倒又把李治塞给了他,折让魏征如何不感恩戴德?

陈宇也是一怔,直到身旁的长孙冲捅了捅他,才反应过来,忙跟在长孙无忌身后出列谢恩。

“艹,太子少傅?这特么好像是三少吧?”陈宇咂咂嘴思忖道。

百官都羡慕的看着陈宇,瞧瞧人家,年纪不过二十出头,便位列三公三少,长孙无忌那是老牌的权臣,给他封个王都不为过,但陈宇不同,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再加上尚书左丞这个官职,这官职不是特别大,正四品上,但再往上,就是左右仆射了,也就是大唐实质上的宰相,而更要紧的是“参预朝政”这四个字。

唐朝在给宰相加封的时候,通常都会带上“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这些花里胡哨的名头,意思就是有了这四个字,往后太极殿也好,两仪殿也罢,你就得做工作总结报告了,算是进入了大唐最最核心的权力枢纽:政事堂。

另外,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并非是两个对等的官职,刘仁轨先前被封为尚书右丞,右丞是仆射的辅官,而左丞则是尚书令的辅官,一个正四品上,一个正四品下。

大唐

尚书令只有一个,那还是秦王李世民,所以左丞也就等于意义上的副宰相,加上“参预朝政”四个字,李二这是给陈宇脸上贴金了。

“臣谢陛下恩典。”陈宇含含糊糊的跟在长孙无忌身后拜倒,朝着李二一阵叩拜。

李二这时才微微点头,直起了身子,虚扶了一下殿中的几人道,

“朕心甚痛,但国家大事不可儿戏,朕不愿百年之后兄弟失和,故而做这般选择,诸位爱卿想必也能体谅朕的苦心。”

世家一听,你李二把圣旨都颁下来了,咱们还有啥好说的,抗旨不遵?你是不是觉得程咬金他们老了,提不动刀了?

李二紧接着又说道,

“诸王入京乃是大事,来啊,传旨,令右卫大将军陈宇,领兵两千,迎吴王入朝,令左武卫大将军……”

陈宇等一干武将,有几个都接到了差事,让他们去那些亲王的封地,迎接王爷们入京朝贺,一来是为了保障安全,二来嘛,李二是怕有些亲王不服,为免滋生事端,便让这些武将去监视他们。

待散了朝,文武百官纷纷朝承天门走去,崔杰儒悻悻的走上前,冲着陈宇一拱手,

“陈少傅好生了得,往后还要少傅多提携才是啊,呵呵。”

陈宇撇撇嘴,崔杰儒和崔杰仁两兄弟有点惨,原本是魏王府的长史和司马,如今魏王府都没了,兄弟二人被安排了俩闲差。

陈宇做官久了,自然知道不会和二人翻脸的道理,也笑呵呵的拱手应付了几句,刚一回到家,一干妻妾便喜气洋洋的迎了上来,

“妾身恭贺夫君,喜晋三少。”李丽质盈盈一福。

“妾身恭喜夫君入政事堂参预朝政。”武媚笑嘻嘻的也是一福,小女帝更关心的是政事。

陈宇哈哈一笑,揽过娇妻美妾来笑道,

“不仅如此,圣人还吩咐为夫,过几日便要领兵前去江南,护送吴王回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