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世家之事(1 / 2)

 隔日,陈宇带着厚厚的手稿进宫,现在已经属于寒假了,百官基本上都不上朝,李二也乐的逍遥,这会儿正在甘露殿和长孙皇后一起逗弄着晋阳公主李明达。

“臣见过陛下,见过皇后。”陈宇走进甘露殿中。

“唔,子寰来了,好,不过一晚,难不成子寰已然编写完成了?”李二有些讶异的看着陈宇问道。

陈宇高高捧起手中的手稿,

“启奏陛下,臣不才,只写得两篇,还请陛下与皇后过目。”

李二大为震惊,竟然还是两篇,当即张贵走了上来,捧着手稿递给李二和长孙皇后,夫妇俩人手一篇,细细的研读着。

“好好好,这三字之文,倒也朗朗上口,比之千字文来丝毫不差,哈哈哈,子寰果真为我大唐第一饱学之士!”李二高兴的哈哈大笑道。

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而唐朝最盛行的便是骈体文,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是其中最杰出的的代表。

“二郎,妾身倒瞧着这弟子规更好,圣人之道当广为流传,即便是我大唐皇室的子弟,也当读此佳文才是。”长孙皇后也在一旁说道。

“唔,好好,来人,传旨,宣虞公和冲远公进宫!”李二当即唤来张贵,让他赶紧把虞世南和孔颖达给叫来。

虞世南和孔颖达接到旨意后,俩老头顶着大风骂骂咧咧的进宫面圣,虞世南年纪大了,已经是骑不动马了,一路上嘀嘀咕咕的骂李二不知道尊重老人家,这么冷的天还让他进宫来。

但是当俩人看到《三字经》和《弟子规》的时候,虞世南花白胡子都乐的翘了起来,赞不绝口的说道,

“好好好,陈侯当真才华绝世,老夫穷极一生也想不出如此朗朗上口的蒙学教材,陈侯且受老夫一拜!”说着就要给陈宇鞠躬。

陈宇哪敢让这老头给自己行礼,慌忙扶住他赔笑道,

“虞公抬爱了,小子才疏学浅,哪里敢当虞公的大礼,岂不是折煞了某。”

孔颖达在一旁说道,

“陈侯过谦了,这般的文章虽说不能与四书五经相比,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若非胸中有大学问,那是万万作不出来的。”

俩人没口子的夸着陈宇,李二听的不耐烦了,在一旁插嘴道,

“既是虞公和冲远公阅过此文章,不若朕来开办蒙学,二位意下如何啊?”

二人当即对着李二一躬身道,

“蒙学乃是圣人之道的传化,千秋万世的基业,陛下为千古明君,臣等愿追随陛下,万死不辞!”

李二满意的点点头,看着陈宇问道,

“子寰呐,便依卿所言,在蓝田与万年率先开办蒙学,由国库出资,修缮学堂,只是,这印刷刊物一事,卿以为交给谁来办合适?”

陈宇毫不犹豫的说道,

“此乃皇家的蒙学,自当以陛下为先,不若以陛下的名义,创办书局,专门负责印刷蒙学的教材。”

李二沉吟了几秒,抬头道,

“子寰不知,如今我大唐刊印之物,尽出于世家之手啊。”

陈宇愣了一下,

李二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世家掌控了大唐几乎全数的读书资源,现在李二要来分一杯羹,世家恐怕是万万不会同意的,这已经不是抢饭碗的事情了,简直就是一把无形的刀子在剜他们的肉!

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李二要开办蒙学,那不出五年,就会有一批识字的百姓进入社会,识了字,便能学文章,李二要是到时候再弄个中学啥的,就能培养出一批寒门学子来,那么世家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小,不出二十年,朝堂上这批老官员就有可能被寒门学子所替代。

那么这样的事情,是世家不愿意看见的,他们一定会封锁手里的资源,不让李二参与这件事,所以李二不得不提前做好打算。

陈宇朝着李二一躬身道,

“启奏陛下,礼部尚书王公,与臣素来交好,此前制作的铅字也尽数出于王家的书局,陛下何不与王公商议一番?”

李二摆摆手,摇头道,

“子寰年纪尚浅,王公虽是礼部尚书,然太原王家之大,非是卿能所见,王公也不过是王家一员罢了。”

李二说的没错,五姓七望之所以能让李二都束手无策,靠的便是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子嗣,就拿王家来说,能成为五姓七望不是没有原因的,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王家的族人成为朝廷的顶梁柱,往前了说,秦朝的大将军王翦和王贲,便是太原王家的翘楚,汉朝的王昭君,王充,甚至是被后世誉为“穿越者”的王莽,都是太原王氏的族人,就连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也是王家人。

王珪虽然是礼部尚书,但是从太原王家来看,王珪也不过是其中的祁县房支乌丸王氏一支,即便在王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想要完全统御王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况且五姓七望这么多口人,李二自己也出身于陇西李氏,属于五姓七望一员,与赵郡李氏同出一脉,但是就这样,李二自己都管不了赵郡李氏的家事,更别提其他人了。

陈宇这时候想起一件事来,朝着李二一躬身道,

“陛下,王公三番五次结交于臣,想把他的孙女嫁与臣为妾,然被臣推脱数次,不若陛下让哪个皇子,娶了王公的孙女,不就能和王家搭上关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