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赶集(1 / 2)

 徐浩然回到家里,时间大概已经10点过了,他们家没有闹钟,只能是凭感觉。

时间已经不早,他赶紧洗洗睡,劳累了一天,很快就进入梦乡。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

阳春3月,春光灿烂,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杏花也开了。

原野处处花红柳绿,万紫千红。

因为要卖鱼,徐浩然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来了。

没有别的东西,只能继续吃浆糊,由于赶时间,他没有弄鱼,把浆糊弄好,自己吃了,小妹吃的留在锅里。

然后就换上衣服往镇上走去。

当时的镇不叫镇叫公社,叫什么不重要,反正是赶集的地方,买卖东西要到集市上才能搞定。

徐浩然他们的村子到镇上,也不是太远,大概有3k左右的路。

走1k多小路,然后上公路,再走差不多两公里就到了。

当年的公路比小路也好不到哪里去,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又烂又窄。

如果是下雨天,有汽车经过,远远的就要躲,不然喷一身的稀泥,让人很狼狈。

好在今天是晴天,而且早上比较早,感觉的人还有不多,徐浩然走的很快。

他手里提着一个木桶,等快到镇上的时候,找了一块水田,搞了一些水在桶里,然后趁着没人,从空间里拿出几条鱼,放到桶里,嘿呦嘿呦的提着往集市上走。

1980年的物价并不高,大米才三四毛钱一斤,肉才九毛几,不过要票。

鱼也就六七毛,还要看大小。

徐浩然拿出的是两条草鱼,两条鲢鱼,也就十多斤的样子。

本来,他走到一家餐厅门口,把木桶放下,正想问餐厅里面的人,买不买鱼?

没想到公社饭堂买菜的师傅刚好路过,看见徐浩然放在地上的水桶里居然有鱼,兴奋的弯下腰抓起一条草鱼,看见它活蹦乱跳的非常新鲜,于是问道:

“小伙子,你这鱼多少钱一斤?”

“买一条就7毛5买一斤,如果全部买就七毛一斤。”

其实原主也很久没有卖过鱼,所以徐浩然是根据当时的价蒙的,具体多少他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他报出价之后,对方却说:“贵了,贵了,小伙子,哪里要这么贵?我是公社饭堂的,你便宜点,我全部给你买了。”

师傅大概四十多岁,因为是厨师,又是在公社饭堂里面,平常有水不错,所以长得虎背熊腰的。

他对鱼很满意,就是嫌价格高。

徐浩然见对方有意买,为了尽快的卖出去,然后到市场上买米。

想了想说:“师傅,6毛5行吗?6毛5全部卖给你。”

“好吧,好吧,6毛5就6毛5,看你这鱼新鲜,你拿到市场上,如果卖跟鱼贩子,最多给你出六毛。”

饭堂的师傅边说边让徐浩然提着鱼跟他走,到了公社饭堂,饭堂师傅把鱼全部抓起来,装进一个篮子里,然后拿了一把称提起来称。

“小伙子,你看,总共15斤六两,跟你算15斤半,怎么样?”

饭堂师傅是买菜的老手,一两也要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