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南征北战(32)企图(中)(1 / 2)

 台风连续三天袭击了**海峡,掀起的惊涛骇浪使得海面上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停止了。

人力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在这个风帆战舰时代,这是航海者深信不疑的真理。信鸽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在这样的狂风肆孽的天气,中华公司澳门情报部门放出的小小鸽子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尹峰接到通讯舰海胆号从澳门带来的情报时,台风已经过去了。

尹峰手下两大情报部门头目中,军情部总管曾瑞亲身涉险去了东北,而为了搞清楚大明朝廷练新军的情况,负责国内情报的公司商情部总管林晓亲自去了江南。海胆号送来的有关官府在澳门购买西洋大炮的情报,使得尹峰立刻将其与南京徐光启、熊廷弼等人开始练新军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尹峰立刻写了份信,让通晓多国文字的李丽华翻译成荷兰文,派海胆号立刻送往澳门:他明确命令李锦继续与澳门葡萄牙人谈判,同时与余安福一齐搞清楚官府购买大炮的详细情况。

他回忆了一下,在原先的历史时空中,主张购买西洋大炮的就是徐光启,为的是对抗东北后金八旗兵。而此次明朝官府买大炮的行动,也极有可能是徐光启主持的。

对于火器技术在明朝官府控制区内的展和普及,尹峰其实并没打算加以限制。中华军的技术水准相对周边各国已经强得太多,甚至相对欧洲列强,其火器技术水平至少也已经出几十年。对于同样是中国人的明朝官府引进先进火器技术,他是乐观其成的;问题是他现在代表着中华公司以及**、吕宋、南洋等新兴海上势力,在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骨干成员心中,最终的目标是战胜明朝取而代之。尹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毫无牵挂的穿越者,而是被其身后一大帮新兴海商、在战争中尝到了甜头的中华军军官团拥戴的海上霸主,因此,明朝在军事上的任何一点革新的企图,他都必须深入了解,并且加以控制。

实际上,他并不相信徐光启练新军会有什么大的成效,原先时空中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孙元化的火器部队最后不是因为武器技术落后而战败,而是因为缺粮饷和遭到文官的侮辱,导致一场兵变,从而轻易瓦解了徐光启十多年练新军的努力。最后,徐光启花了多年心血培养出的火器部队的主力,全都投靠到了后金这一边,成了汉八旗的“乌真哈”(重火器)部队。总体上,这场火器军事革新之所以夭折,是因为明朝的文化传统和自身政治制度问题。

不过,既然徐光启这一次练新军是为了对付中华军,尹峰作为中华军总统领,**、琉球、吕宋、南洋的统治者靖海王,必须得搞清楚这一支新军的情况。所以,在得到澳门的情报后,尹峰紧接着又把刚从南洋调回来的麦小六派往江南,配合林晓打探徐光启新军的情况。

麦小六在南洋忙了十年,现在南洋大局已定,终于能够返回**了。他因特等功而被奖励了五万两银子,成为了公司股东,而且还被升为上校,担任军情部副总管。

他在南洋娶了爪哇华商林家的女儿为妻,也跟着他随着尹峰一齐返回了**。尹峰为他置办了一所大宅,让他休息了几个月,结果他差一点闲出病来,终于尹峰给他来了出去江南的命令。麦小六兴冲冲地出了**港城,来到了中华军水军总基地:原名为魍港,现在叫**军港。

由于中华公司能够制造巨型战列舰的船厂只有**军港和吕宋岛的甲米地,因此南洋战争结束后,三大舰队的很多大型战舰都来到军港进行维护。绝大部分维修任务都由座落在**港北的**军港船厂承担。这个船厂规模很大,已经伸延到了**港北岸。这儿有可供造船、维修之用的干坞,有放置在敞棚中用以进行干燥的成堆木材,有自**山区砍伐下来的、用河水飘送来的可用于船桅及帆析的大圆木,它们都贮积在池塘中。还有锯木厂、铁工场、制帆棚以及长达一里的制绳索的走道。同时,还有一处小型的青铜炮铸造厂。

在军港周围,工人们每日不停地在机械上用手摇制各种规格的绳缆。这儿还有来自福建、浙江、广东沿海的船匠们,包括了各类熟练的航海技工,他们许多人对舰船的一切了如指掌。负责这个船厂一切事宜的是水军总管麦大海,技术总管是泉州老船匠林老大、副技术总管是一名荷兰籍的工程师。在军港以北,开设有海员技术学校和中华军校水军分校,大批年轻的学生在这里上课,经常就在船厂内实习帮工。

在这暂时的和平时期,新舰的建造工作退居次要位置,一支支技术人员的队伍都在为飞字号、远字号战列舰服务。他们的人数可能达1ooo以上,每艘战舰都有自己的木匠、缆工和制帆人员。每名水手都懂得怎样接绳、拼板以及给漏水处捻缝。一艘艘锚泊中的战舰上,蚂蚁般攀附着的黑压压人群在不断上上下下,在舰上的吊架下换上新桅杆。一伙伙人攀附而上,在桅上重新安好索具。还有无数的人在吊装新的拉式舰炮,拆装旧式大炮。一些少年也在忙碌的人群中,十几人一群由师父带领着,正在现场教学。人群中不时闪过几个高鼻隆目、金碧眼的西洋人,他们和周围的中国人工匠非常和谐地谈着话,一齐干活。

岸上的制绳走道内,机械咕嘟作响,用黄牛拉的绞盘拧制成几里长的绳索。在制帆工棚里,甚至有很多平埔族土著妇女很有耐心地盘腿而坐,用棕绳和针缝帆布。声音最大的莫过于木匠、捻缝工、铁匠的敲击声。

疍民子弟麦小六对于这种船厂的忙碌景象,即熟悉又陌生:他自小也学过造船技艺,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规模的船厂。

麦小六在军情部一名小军官的带领下,穿过忙碌的工厂区,来到了码头船坞区。小军官也是海南疍民子弟,指着一艘刚刚新鲜出炉的飞剪船用海南土话说道:“就是这一艘船了,大王已经把它命名为海风号,今天刚刚完成了最后的检测,今晚麦大哥您就可以坐着它出海了。”

麦小六点点头,兴奋地说:“好极了!我还没做过这种通讯舰呢!听说这是大海上跑得最快的船啊!”

小军官哈哈一笑:“那是当然,这是船主、哦,大王亲自设计制造的船,用得是最好的料,这十年里也就造了五艘而已,这就是第五艘。您这是去哪里?”

麦小六那张在南洋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嬉笑之意:“小家伙,这是你不该问的事,忘了军情部的规矩了吗?”

小军官脸一红,立正敬礼:“您的水手都已经在船上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祝麦大哥一路顺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