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位今天特地前来为你们送行 衷心地祝愿你们能够一路顺风 乔治指了指身边的张群和周总理 愉快地说到</p>
郑介民首先抢着回答道: 谢谢寇帅</p>
难得今天重庆有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 这可是一个好兆头 你们在今天出发 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张群的脸上竟然出现如此灿烂的笑容 真是和重庆的晴天一样难得</p>
岳军先生说得很对 如果在天时地利之外 再加上人和 那就万事俱备了 周总理最后补充了一句</p>
上午10点钟 在一片挥手告别之中 c-54式运输机缓缓腾空 向着北平飞去 刚才的喧嚣嘈杂顿时消失不见 机舱里面一片安静 三位代表委员以及各自的随员都知道这时候是大忙之前难得的空闲 于是都闭上眼睛开始养神 只有几个尽职的记者还希望能够趁着这段空闲时间对他们感兴趣的对象进行一番采访 但是却都遭到了有礼或者无礼的拒绝 这次去北平 三位代表委员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虽然报纸上说这是和平之旅 但是闭着眼睛外表看似平静的委员们 心中却并不平静</p>
郑介民此时此刻就是思绪万千 抗战胜利之后 敌占区需要政府派员去接收 这可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机会 从老百姓骂国民党的接收为 劫收 足可以想见接收大员的搜刮程度 蒋介石把他的亲信和嫡系部队都派出去分享这杯羹 偏偏没有他郑介民什么事 所以他很不理解蒋介石为什么会这样 按照蒋介石的用人政策 他是黄埔二期出身 应该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人 为什么校长就偏偏把他晾在一边呢 正在郑介民郁闷的时候 蒋介石却点名要他做军调部的国民党代表委员 这让他受宠若惊 欢喜异常 郑介民知道 这是一项代表政府的工作 绝对非同小可 不是蒋介石十分赏识的人是不可能得到这份荣耀的 记得之前蒋介石还曾经特意嘱咐自己: 我把政府代表的任务交给你 也就是把党国的兴亡交给你了 谈好了 可以把吃掉;谈不好 就可能把我们吃掉 你去之后 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把收集到的情况及时报告给我 当时郑介民不停地点头 他心里明白 蒋介石是要他利用军调委员的特殊身份去搜集更多的情报 郑介民不禁为蒋介石如此器重自己而感到高兴 但同时他又深感不安 因为十几年来从事情报工作的缘故 所以郑介民对是非常了解的 机警得很 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又谈何容易</p>
郑介民知道自己所干的是一件风险极大的差事 干好了 自然能平步青云 但是干不好呢 郑介民和打了10多年的交道了 他比一般人更了解 现在的早就已经不是十几年前被追得东逃西躲的那会儿了 现在的手里面可是掌握着100多万军队呢 要让他们俯首称臣 难度很大啊 唉 前途莫测 姑且走着瞧吧 郑介民侧了侧身子 睁开眼睛瞧了一下 看到旁边的罗伯逊也在闭目养神 于是不由得感慨起来:现在的国民党要想制服 还得仰仗美国人 只要他们能够不遗余力地支持国民政府 一切就都好办了</p>
罗伯逊当然不知道此时此刻的郑介民心中所想 他也不想去猜测别人的心事 因为他也有他自己的烦恼和苦闷 罗伯逊其实以前并不是美国政府的官员 他是一个企业家 3年之前 美国政府委派罗伯逊担任澳大利亚租借交换代表团团长 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和外国政府官员打交道 随后罗伯逊被改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事务参赞、临时代办 其实罗伯逊觉得自己很不适应这样的外交职务 只是因为当时是在战争期间 一切都得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需要 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 德国法西斯覆灭了 日本人也已经投降了 所以罗伯逊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继续留在外交场合工作了 他讨厌这种虚假应酬的外交工作 他觉得在和平时期从事实业才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再说了 罗伯逊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职业外交官的料 只不过由于他曾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 所以他才会被美国政府选拔出来到重庆填补战争时期大使馆的缺额 罗伯逊当时并不想接受这份任命 但是国务院向他保证说 一旦战争结束 就让他回美国和妻儿老小团聚 然而现在战争结束了 政府非但不让他回国 而且还派他来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整天磨嘴皮子 实在受不了</p>
所以 当乔治作为国共关系调停人来到中国之后 罗伯逊见到他的头一句话就是: 将军 我是否可以回国了</p>
你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让我扫兴的要求呢 乔治的眼睛里面流露着失望和不解 (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您的支持 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