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冲压技术(2 / 2)

民国战神 钧申 0 字 2021-10-21

资本的效率确实高了,但是其中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银行是一种非常疯狂的机构,特别是在这个人们将钱存进银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必不可缺的行为时,银行甚至可以用100块钱周而复始的贷出1万块钱。

孙绎龙感觉西北集团当前的资金链确实是太长了一些,如果没有突发事件的话是可以维持的。

但是如果有什么突发事件,抗风险能力就会比较低了。

这个时候各国都忙着准备欧洲的战争,在中国会挑起战争的只有一个日本。日本虽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但却也不得不防。

因此沈凝云只好将扩大投资的想法暂时先放弃,等西北集团缓过气来了再说。今年的投资确实比较大,西北集团在各省的扩张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尽管掌控了大量的不动产,但是钱也花出去不少。

北洋行政下的关内各省的资金回流速度又不像西北地区那么快。

西北地区倒是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因素,因为钱花出去后,老百姓已逐渐养成投资习惯,很多钱并不会拿去消费,而是拿去投资股票。上市公司拿到钱后,再把钱拿去投资生产规模。加上商品消费及税收等等,钱就不断的西北集团手中。

“我们的资本,还不够强大啊!”沈凝云不由叹了口气,但是资本的壮大需要机遇,也需要时间。

西北集团是抓住了机遇,但是时间还不是太长。

人才、技术、渠道、军事、影响力等等,都需要不断积累,从而向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垄断。

不过总的来说就是资本和技术,资本用来推动技术,技术则反过来增强资本竞争力。

沈凝云见商业布局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他则再次投入了军事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

在技术研发上,西北集团当前正在向机床半自动方面发展,并且发展冲压技术。

这方面主要是郭士铭在主持,沈凝云也时常参与到研发工作中。

就制造业技术方面,西北集团目前拥有的新技术中,‘电焊’、‘液压’、‘冲压’及电动机的应用,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他国家在其中一两项技术上才刚开始发展,而有些技术甚至根本没有。

流水线生产,美国福特公司已经开始搞了。但是西北集团在流水线生产制度的应用比美国福特公司更早,而且规模要大得多。

这使得西北的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成为世界上最高的,一间工厂在流水线制度下,比得上传统的几间,甚至十几间工厂。西北的工业体系毕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在工业体系的更新换代上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跟得上的。

毕竟现有的工厂能用,为什么要立即建新工厂呢?

就像是军事投资一样,如果投资一种武器装备可以用个五六十年的话,那回报率就是超级高的。

西北的工业体系是直接跨越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也就具备了强大的活力。

工业技术,自然是比别的国家越高级越好,沈凝云不放过任何发展的时间,亲自参与到冲压技术的完善上。

冲压技术是军工业重要的技术,这个技术完善后,很多枪械零部件就可以直接冲压完成生产。

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且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这是因为冲压是依靠冲模和冲压设备来完成加工,普通压力机的行程次数为每分钟可达几十次,高速压力要每分钟可达数百次甚至千次以上,而且每次冲压行程就可能得到一个冲件。

冲压时由于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与形状精度,且一般不破坏冲压件的表面质量,而模具的寿命一般较长,所以冲压的质量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征。

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如小到钟表的秒表,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加上冲压时材料的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

冲压一般没有切屑碎料生成,材料的消耗较少,且不需其它加热设备,因而是一种省料,节能的加工方法,冲压件的成本较低。

由于冲压具有如此优越性,冲压加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在宇航,航空,军工,机械,农机,电子,信息,铁道,邮电,交通,化工,医疗器具,日用电器及轻工等部门里都有冲压加工。不但整个产业界都用到它,而且每个人都直接与冲压产品发生联系。像飞机,火车,汽车,拖拉机上就有许多大,中,小型冲压件。

小轿车的车身,车架及车圈等零部件都是冲压加工出来的。据有关调查统计,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里有80是冲压件;电视机,收录机,摄像机里有90是冲压件;还有食品金属罐壳,钢精锅炉,搪瓷盆碗及不锈钢餐具,全都是使用模具的冲压加工产品;就连电脑的硬件中也缺少不了冲压件。

冲压是进一步降低西北工商产品成本的技术关键。

冲压技术需要比较好的精密加工,模具需要非常精密,才能使冲压出来的器件之间的差距只有微米级别。

这年头也不需要造那么精密的东西,冲压出来的东西,就是有1毫米的差距依旧可以接受。

1毫米=1000微米,以西北当前的精密制造业水准,不太可能使冲压件的差别大于1毫米。

而冲压件越精密,机器性能也就越高。

后世美国的那些先进军事装备,无不是用超级精密的机床搞出来的。

当然,因为模具这东西比较复杂,是真正技术性的东西,有的模具甚至需要通过复杂的加工手段才能制造出来,所以在冲压件上必须形成规模生产才有足够的效益。

另外,传统的冲压技术,也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如噪音、震动,工人很经常会被机器伤到。但经过安全培训后,可以大大避免事故。

在冲压设备的动力方面,主要是用液压技术。

在设备方面西北集团已经解决了,尽管冲压速度还不是那么快,可以达到每分钟几百上千下,但是每分钟一两百下还是问题的,要什么速度主要靠调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模具上的,模具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

因为商品不是不变的,产品会不断的更新换代,从而模具也需要更新换代。

西北集团已经开始将冲压技术应用到小五金、板材的冲压上,其模具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性。

但是在其他复杂的冲压模具上,则需要沈凝云进行加工理论方面的指导,在这方面没什么人比他更专业了。

沈凝云此时正在指导制造g42通用机枪的模具。

德国g42通用机枪,是二战期间最为著名的机枪,这款机枪在战后主导了机枪的设计理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快,被称之为‘希特勒的电锯’,射击时会发出撕扯帆布一般的声音。

是二战中常规机枪中射速最快(1200发/分钟,平均20/秒),射程最远(2000米)的机枪,可靠性和压制能力极高。

没有一个国家的7。62或是7。92,亦7。7口径的机枪可以在于g42对射中占据优势,不过这种机枪射速太快,没有经过训练的机枪手会把枪管玩坏。

g42的缺点恰恰是由它的优点带来的,就是耗弹量极大,机枪手往往连续扫射5秒钟125发子弹就打光了,所以,德军不得不将三发点射和扫射结合起来,以打击更多敌人。而且它的枪管非常容易过热,二战中大部分的g42机枪阵地都是在更换枪管的时候被摧毁的。

但是这种机枪重量很轻,全枪质量(含两脚架)——11。05千克,一个士兵就可以抗着到处跑。而且装上三脚架就是重机枪,可以发射300发子弹的帆布弹,装上两脚架就是班用机枪,发射125发子弹的帆布弹。

相当于这种机枪可以在每个步兵班都装备一挺,为班级步兵提供强大的压制火力,并且它的枪管可以快速的更换。

这种机枪在这个自动火力不发达的时代,就像是来自太空的武器。只要它一出现在战场上,就能另敌方士兵感到深深的恐惧。

相比之下,马克沁重机枪就显得太笨重了。

而这种机枪在诞生之初,因为用上了大量的冲压零件,在英法军事观察员们的眼中,就是一种粗制滥造的机枪,从而得出结论,德国人已经彻底不行了。

这种机枪并不是太适合德国,但又比较适合。德国资源少,这种机枪子弹消耗太大,对德国来说不是很合适。但德国的军官及士兵素质很高,因此战斗中能将子弹用在靠谱的射击方向,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

但是在战争后期,素质高的官兵都打光了,这种机枪就会经常出问题了。

而在二战后发展出来的通用机枪,在采取g42设计的同时,也限低了射速,毕竟这种射速是马克沁重机枪近两倍的恐怖杀戮机器,不是随便训练几个月的士兵就能驾御的。

对于西北国防军来说,这种机枪却是非常合适的。

因为西北国防军的路线与德国相似,走的是精密化战争路线,官兵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训练走的是专业化路线,不会让士兵练了这个又跑去练那个。而且士兵在军队里学习了文化,具备了文化基础,同时也注重战术的训练,也就是配合作战。

中国说缺资源也缺,但同时又不缺。

因为在这个时代,起码地下的那些矿产还是足够支撑战争的。如果是战后大规模的发展,那就很缺。

而且缺可以去枪,俄国有资源。

再则制造技术先进,不用怕供应不起足够的子弹。

起码这种能装备到班一级的通用机枪,在西北国防军几百万人的规模内是很好用的。如果要扩充上千万的军队,那么必然有大量的新兵,这时候可以设计一种新的班用机枪,把射速限制一下就可以了。

以西北当前的工业技术,造出g42通用机枪毫无问题,只要模具能造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