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怒晴鸡(三)(2 / 2)

其各自以山为字号,每座“山”,代表一个个独立的行业或是体系。</p>

天下名山:大山三十六,小山七十二,</p>

其中木匠墨师就都属:黑木山。</p>

要饭的乞丐是:百花山。</p>

红姑娘这种使古彩戏法杂耍卖艺为生的是:月亮山。</p>

而在道门之辈,则向来自称:北极山。</p>

实际也是大言不惭,隐然有自居仙人之意。除了《山经》,各行各道中也有本身对外不宣的唇典切口,比起《山经》来,使用范围要小得多。</p>

那老者认为这伙扎楼墨师不象是“黑木山”里的手艺人,忍不住在后用《山经》里的暗语问了一句,要问问他们究竟是哪一行里的人物。</p>

那老者虽自报家门,可搬山卸岭的魁首岂会将不入流的“北极山”放在眼中,陈瞎听见了也只冷哼了一声,恍如不闻。</p>

他和鹧鸪哨只管走路,连头也不回,既然露了行藏,就没必要在一礼三躬的讲什么礼数了,区区一个在道门的糟老头子,连给舵把子提鞋都不配。</p>

而张林根本不会这些什么山经、唇典之类,也不多言,随二人身后而行。</p>

但是按照道上的规矩古例,只要对方报了字号,听到就不得不留下一句,这叫:明人不做暗事。</p>

陈玉楼与鹧鸪哨不屑理会,张林也不会这些,此时只好由走在最后的红姑娘替首领报出山头。</p>

她的言语还算“谦逊”,不提北极,只比昆仑。</p>

因为昆仑是诸山之祖,没有任何行业敢占昆仑为字号,那等于自称是天底下所有人的首领,只有朝廷官府才是“昆仑山”。</p>

在这一百单八山中,也仅有昆仑山是座真山,其余的山名都是虚的,比如官面上的人,或是军队警察之流,才被民间在背地里称作是昆仑山里的来头,除了那些:存心造反、目无王法的。</p>

轻易也没人敢比昆仑山,所以她当即回道:访山要访昆仑山,昆仑山高神仙多,常胜更比昆仑高,山上义气冲云霄。</p>

老者听得清清楚楚,虽然红姑娘说话的声音也不怎么高,可一字字听在他耳里,却好似晴天里凭空打出一个个炸雷,当场脚底下发软,“咕咚”一声坐倒在地。</p>

他那蠢汉般的儿子哪懂这些道上的暗语对答,根本不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一看他爹瘫坐在地,还以为是中风了,赶忙伸手扶住问到:“爹……你怎地?”</p>

那老者面如死灰,心口起伏剧烈,断断续续地喘了好几口气,才告诉儿子:“我的祖宗哎,真的祸事,那伙木匠……是常胜山上下来的……响马子!那道长所言非虚,果真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我当要静颂道经,以惩罚自己这些年怠业之过。”</p>

老者的道门只不过是做些驱邪画符的糊口生意,凭着愚民愚众来骗些财帛,如今天下大乱,而且都到民国了,谁还有工夫去信那些炼丹画符的?</p>

‘北极山’这些人连糊口自保都难,怎比得了‘常胜山’里那些杀人放火聚众造反的太岁们来头大?</p>

在当时响马子和军阀没多大区别,冲州撞府连大城重镇都敢去劫,随便杀些个山民百姓,比踩死蚂蚁还要来得容易,皇帝是万岁,他们就敢称自己是万万岁。</p>

常胜山虽已不复当年之鼎盛,但在当时仍然控制着几个大省的十几万响马盗贼,而且暗中扶持着若干股军阀势力,真要聚集起来,真连重兵驻守的省城也打得。</p>

所以红姑娘一报字号,险些把这老头吓背过气去,他仔细想想实在是有些后怕,刚才若是稍有悔意,不肯依照誓约把怒晴鸡交出去,惹恼了那伙杀人不眨眼的响马子,恐怕现在一家老小已经横尸就地多时了。</p>

不过想起张林刚才劝诫,想着要不是他提醒自己不要贪财,不然此刻怕是和儿子横尸地上,又磕巴道:“敢问是那家真君,下得凡尘解苦厄,今日留的名号在,他日方寻案头拜……”</p>

陈玉楼与鹧鸪哨不屑回那老者,但此刻闻言,也好奇张林是哪个道派的,遂停下看张林如何作答。</p>

</p>

见众人都看着自己,张林心道:我哪里会这饶脑子的切口唇典?不过此时别人问起来,自然要作答。</p>

加上刚闻红姑娘与其切口,端得大言不惭,竟敢自比北极,又有比昆仑还高者。</p>

心道:既然你们诚心诚意的问了,那我怎么流比就怎么告诉你们。</p>

于是郎声道:“三柱清香拜昆仑,一柱清源随道行,世人皆言逆天命,我自代天把命巡!”</p>

老者闻言,骇然道:“不想竟是大道子弟,拜的三清祖师,但却不问是何道派,可敢请教贵派之名?”</p>

张林转身看着老者,一字一句道:天师道·太一·阳教。</p>

众人闻言,虽未闻过太一阳教这个道派之名,但天师道,他们还是知道的。</p>

此道兴于东汉末年,传今已千年之久,说是道教半壁江山也不为过。</p>

与全真教,共同组成了道门势力。</p>

那老者所在的道门,不过是天师道·茅山道派下面的一个符篆道派而已,以赶尸行当为业。比起张林,二者地位,就如古时皇帝与亭长之别。</p>

不可同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