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午时三刻(2 / 2)

说罢,两人一前一后,走在街面上,是见着店就往里面走。见着人就去里面客套说话...,搞得每个人和余小鱼亲爹一样,熟络。</p>

这么一路聊下来,也赶到中午了...</p>

西街菜市口,王令压着高皋告便来到了这里...,百姓们也是稀奇,也没听到说有通关令,或者杀驾之事儿啊?怎么就要来这里砍头了,更何况汉阳城的大老爷都没有亲自出押。</p>

大家正疑奇着呢,就瞧见,一群穿着六甲六乙服的捕快们,可以说的上是“荷枪实弹”,整齐划一地在后面跟着。</p>

百姓们晓得了,这是六扇门的捕快可能抓到了重大嫌疑犯,要午时三刻,斩立决。以来安抚人心...</p>

快中午,才听说要杀头,百姓们纷纷来凑热闹。</p>

有裁缝与刷鞋匠也是闻风而来...</p>

为啥咱们单说了裁缝以及刷鞋匠呢?</p>

是有原因的,这两种职业基本上都是做皮革赚钱的,他们是来给杀头之人的头颅再给缝上去的。</p>

以前有那好心的人,可能一生吃斋念佛的大财主,想要积一份善德...,就会重金给这些裁缝钱,让他们把那头再安回去。有人甚至还会给这萍水相逢的死人下葬...,反正是积德行善嘛。</p>

有需求就有市场,就和过年过节,卖瓜子的人会聚在一起,也不吵架也不闹,反正各卖各的,因为他们清楚都能卖出去。</p>

这也一样,裁缝与刷鞋匠们,听闻杀头,连忙来到这儿,杀头之地。铺个铺子,安排好了,一边招揽生意,一边儿等着时间到了,人死,哪家大老爷给他们钱,然后他们把头给那死人按上去。按他们的行话讲,这叫做“喜得财”,什么意思呢?</p>

就是他们做这件事儿,本就是一件正义之事儿,杀人者为丧,缝颅者为喜。这里的喜代表正义之举,得财就不用多说了。</p>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吾行乃正义之举,还可得到财富,更是喜上加喜,实则大喜之事!”。</p>

“诶...老王,还买菜呢?走看热闹去!”。</p>

“啥热闹啊?”</p>

“要杀头了!”</p>

“卧槽,得去看看...”。</p>

......</p>

“伙计...伙计...,收账,收账!”</p>

“诶,大爷来了,小的给您算算。松仁玉米,三钱五贯!豆腐烧花,六钱七贯!烧酒杏花村一壶,一两二文!一共收您二两四钱六文。抛四收六,总共要您二两六文银子!”。</p>

“给你二两得了!”。</p>

“小本儿买卖,客官。”。</p>

“好吧,这儿三两,再给我打一壶散酒。一会儿我来取!”。</p>

“得嘞,爷,您慢走!容小的多嘴,您这么着急是干啥去啊?连小人提一壶酒的功夫都等不及呢?”。</p>

“要杀头了!”。</p>

“哦,明白了...,客官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十全十美!小的不送!”。</p>

......</p>

反正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一个乐趣...,杀头是一个很大的热闹,比闹集市还人多。没多大功夫,就把整个西街菜市口围的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p>

王令看着来往的人群,皱了皱眉头...</p>

卞余不时凑到了王令身边,侧耳小声道:“老大,我感觉不对劲啊!咱们没放消息,按理来说,不应该怎么多的人会过来!”。</p>

王令手抱刀柄,嚼着牙花子,“希望,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吧。”。</p>

“您是说,欧洋?”。</p>

“嗯,这家伙,做事儿太顾人情世故。官是不能那么做的,我怕他...,罢了!几点了。”。</p>

“快了!但是老大,到了时间,咱们真杀吗?”。</p>

“真杀。”。</p>

“咱们可没有通关令啊,杀了怕会引起百姓不适。”。</p>

“百姓他们不会知道的!最主要把那个家伙引过来...”。</p>

卞余有种不好的预感,思考许久,还是直谏道:“老大,不是我感觉这方法不行,只是那人怀疑心重,真的回来吗?”。</p>

“一定回来,而且是大摇大摆地来!”,王令自信一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