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奇才金克木(2 / 2)

真的有一点,自己都变成北大人的“小师兄”,那样才好玩。

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啥成果都没有的情况下,苏亦还是希望自己的名字不要出圈。

苏亦望向张绣予,“绣予姐,你别调侃我了,直接叫我苏亦吧。”

张绣予笑,“好吧,就苏亦,你呢,怎么突然想过来听金克木先生的课程了?对梵语文学感兴趣?”

苏亦摇头,“我想学梵语,然后历史系的先生就推荐过来先听金先生的课,至于梵语文学倒没有什么研究,主要还想看懂梵语记载的佛经。”

张绣予恍然。

苏亦是宿白教授的研究生,张绣予是知道的,甚至还知道他研究佛教考古,只是一时之间联想不起来而已,苏亦这一解释,她就啥都明白了。

张绣予说,“那你要努力了,梵语可不好学。”

苏亦说,“我看绣予姐,你对梵语也挺感兴趣的,要不要组团一起学习?”

之前周一良先生教授他的学习外语的方法,让他从文学上入手,直接学外语,这样就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献能力。

还提议他可以通过电影去建立语境。

对于前世五花八门的学习外语方法来说,这两个都不算是多深奥的方式。

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不同人说权威性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四级都不过的渣渣跑过来告诉你这样的方式,估计你会嗤之以鼻。

然而,周一良这样的大师都这样说了,那么这样的方式肯定没有错了。

可要论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外语的方式肯定不止这两种。

比如,找一个会外语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好方式,但条件不允许。甚至苏亦还知道一个最好的学习一门新的外语的方式,就是去教别人这门外语,没有错,就是去当老师教别人,一个半吊子去交一群半吊子,听说,就促使自己有无限的动力去学习。

不过这个方法,苏亦觉得很是不靠谱。

那么剩下的一个相对来说,还算正常的方式,就是组团学习了。

也就是后世常见的组个兴趣小组,找一波志同道合地小伙伴一起学习,就跟考研找研友差不多。

好不容易在这里碰到张绣予,他当然不愿意错过,先忽悠了再说。

没有想到这姑娘嫣然一笑,却拒绝地跟干脆,“我只是对梵语文学感兴趣,对学习梵语,没有那么大的动力。”

得,这干脆利落的劲跟她干脆利落的短发又得一拼。

甚至在她的身上,苏亦都可以看到许婉韵的影子,似乎对一门陌生的语言,这些姑娘都有着天然的抗拒。

或者说她们的野心并不在这里。

在她俩的身上,苏亦是看不到白槿那样迫不及待地向上攀登的野心。

这估计就是北大才女们的底气吧。

不过张绣予是中文系的,她感兴趣的是文学本身而非梵语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而,金克木先生在东语系开设的课程就是梵语文学史,而分梵语。

毕竟东语系的全称是东方语言文学系,人家也是要学文学滴。

当燕园的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就出现在教室,走上了讲台。

跟这个年代的北大老先生一样,都是一身灰白色的旧式中山装,然后配上黑布鞋,很朴实,不高也不大,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头,然而,就是眼前站在台上的这样一个普通的小老头,却隐含着务必巨大的能量。

被世人称为举世罕见的奇才,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

跟季羡林先生秉承东语系的扛把子。

他对外语的掌握,虽然没有陈寅恪先生掌握的杂多,但,也真不少。

梵语就不说了。

知道金克木这个名字的人都知道他会梵语。

而拉丁语,还是在傅斯年的建议下学的。

当年,金克木在湖南大学当教授,去昆明拜访傅斯年,傅斯年就想让他去学希腊语,因为傅斯年觉得国内的学者研究希腊史却不会希腊语,研究什么希腊历史。

于是就建议金克木去学习。

不过金克木还是婉拒了。

因为他觉得按照他的德语基础还不足以通过德文教材去学希腊语。然后这个时候,李济先生突然出现了还跟傅斯年带来一本大二学生用的拉丁文教材,傅斯年顺手就把这书递给金克木。

这书就是有英文注解的拉丁文的恺撒著的高卢战记。金克木试着匆匆学了后面附的语法概要,就从头读起来,一读就放不下了。一句一句啃下去,越来兴趣越大。据此,他掌握了拉丁文。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苏亦也只能感慨大佬就是大佬。

至于金克木学习梵语的故事,其实也很传奇。

1960年,北大开设第一届梵文巴利文班,季羡林、金克木两位先生交叉授

北大东语系教授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及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

金克木擅长多门外语,他曾经凭借历史学家傅斯年被人称作“傅大炮”赠送的一,掌握了拉丁文。在忘了的名人一文中,他生动记下了当时的情形。

上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吴宓任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当时,武汉大学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文学院长刘永济就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