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为了安抚杨邠、郭威,也为了表明李涛的奏章谨代表他个人的意思、并不代表皇家的主张,刘承祐发表了新的人事任命状:任命枢密使杨邠,担任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并赐金百两,保留其枢密使原职。www.tsxsw.com任命枢密副使郭威为枢密使,负责处理枢密院日常事宜,并赐金百两。又加授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的职位。</p>
其实在刘知远生命晚期,杨邠已经担任了以上这些职务,这次不过是刘承祐用明令来确认而已。不过刘承祐为了表示自己对杨邠的信任,规定凡是中书颁发的委任状、各部院的奏章,都指定杨邠来考虑斟酌,做出谋划。而任命郭威担任枢密使,处理过去需要杨邠处理的军事事务,也不过是遵从军政分离的原则而已。</p>
这下杨邠心满意足,对皇帝再无怨言。而三位丞相(苏逢吉、窦贞固、苏禹珪),权柄大减,政事完全由杨邠裁决。杨邠没有点头,就没有一个人敢去执行,于是行政工作不是停顿,就是滞留不前。三位丞相每次举荐的人才,如果不符合杨邠的意思,即便是任命一个县的主簿或县尉,也不会得到批准。</p>
其实杨邠也不全是出于私心,过去苏逢吉等三位丞相任命官职过于泛滥,受到了大家的指责,杨邠打算矫正积弊,所以对任命官职之事,非常慎重。不过杨邠对于丞相们的举荐名单过于刁难,以至于许多人得不到一官半职,也失去了对后汉的依恋。而且凡是因父兄而取得的荫官,或是从低阶层逐渐升到高阶层的,都受到了杨邠的为难,有些个矫枉过正!</p>
刘承祐表面上就是只乖乖兔,不过乖乖兔也有野心,这次他倒是牢记李太后的吩咐,想要先掌控军权。在他看来,能用的武将不多,而忠于皇室的武将更少。在被他信任的这些人之中,李太后的六个弟弟肯定名列前茅,也就是刘承祐的四个成年舅舅被刘承祐视为贴心人。</p>
于是刘承祐很快下诏,任命李洪信为侍卫亲军马军都副指挥使,任命李洪建为侍卫亲军步兵都都虞候,任命李洪义为护圣军左厢都校,任命李业为武德使(宫廷里的杂务官),并任命赵弘殷为护圣军右厢都校。</p>
反正这些官职并不算太大,而且李氏得封太后,肯定会对娘家人加官进爵,而李洪信、李洪建、李洪义等人虽然本事平庸,在刘知远时期却也熬了不少资历,如今稍加升迁,郭威、史弘肇等人并无异议。而赵弘殷虽然名声不显,功劳不高,但是资历方面很是丰厚,提拔他为右厢都校算是按步升迁,史弘肇也没有表示反对。</p>
只是亏了董遵诲、解晖两人,两人在防治瘟疫时期做出了较大贡献,如今在河务上也踏踏实实做事,不过侍卫亲军马军都、步兵都和护圣军里的空缺官职全部填补起来,史弘肇一时也无法为其升官。董遵诲牢记姑父冯道的教诲,多做事、少说话,时人都认为他忠厚老实;而解晖愤愤不平,时有怨言。</p>
在升迁了自己的几个舅舅之后,刘承祐停下了在禁军中的扩充脚步。李太后悄悄提醒他,如果再继续搞下去,很可能会触及史弘肇等人的核心利益,还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一动不如一静。</p>
当然,刘承祐不甘心只做应声虫,既然中央禁军方面无法再做动作,那就在地方上做点小动作吧。尤其是赵匡赞入宫参见李太后,更是给了刘承祐以错觉。</p>
刘承祐当时向赵匡赞问道:“赵爱卿,前几天杨爱卿等人建议将晋昌军改为永兴军,您作为晋昌军过去的节度使有什么看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