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路在哪里(1 / 2)

 “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他创造了母亲。”

曾经读到这句话时,云认为母亲便是自己内心的宗教和上帝,可如今母亲为了让他能够上大学却不要他了。

十月怀胎,母亲没有遗弃他;咿呀学语,母亲没有遗弃他;全家吃苦苦菜喝洋芋糊糊时,母亲没有遗弃他……

可现在……云不愿意往下想,他想哭。

为了养家糊口,母亲丢了自己的青春,苦难剥夺了原本属于女人的柔情似水,即使这样,母亲也从来没有遗弃过自己的孩子。

可现在……就因为上了大学能够改变命运……

在母亲的心中,她永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而让自己孩子过得更好的出路就是去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能够在城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母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她走过的路……

母亲,你怎么如此傻呀?

大学,可以不去上,但尚云绝不能没有母亲!

钱,可以没有,但尚云绝不能没有母亲!

母亲,尚云知道你这样做,也是一种爱,可这种爱,尚云宁死不要。

人活着,可以卑微如蚂蚁,但一定要堂堂正正地活着。

苦难只是暂时的!

贫穷也是暂时的!

上天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总会让他经历一些事,才会长大。

苦难只是一张语文试卷,只要了,而且是认真了,便会得出心中的答案。

贫穷只是一张数学试卷,0和9之间的事,说到底也就是十个阿拉伯数字之间的事。

母亲,其实数学也不只是十个阿拉伯数字之间的事,还有函数、图像、线段……

母亲,做试卷,是儿子的拿手活,比起割草、犁地、打碾、拉运,做试卷就是弯腰腰去捡拾牛粪的事。

……

干旱了二十多天,老天爷终于下起了雨。

雨,从天而降,落在了小草上,落在了树叶上,落在了糜子的茎叶里,落在了谷子的穗子上……

难得有这样的天,能够让尚云暂时放下手中的农活,静静地去思考。

贫穷可以剥夺尚云去上学的资格,但剥夺不了尚云去思考。

活着,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脑子能够去思考问题。

财富和体力劳动从来都不是正比例,倒像是反比例。

在财富的金字塔里,那些在金字塔上面拥有百分之七十以上财富的人,恰恰是体力劳动付出最少的人,而那些在金字塔下面拥有财富的人,越到最下面,付出的体力劳动越大。

祖祖辈辈埋头苦干实干了几百年,依然在贫困中徘徊。

尚云不想走单纯出卖苦力换生存的路,能不出卖苦力,就尽量不要去出卖苦力,因为你的苦力非常的廉价。

当付出和回报难以成正比例增长时,必须要想着去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强。

祖辈们也许想过改变,也改变了,父亲母亲也许想过改变,也改变了。

生活每天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当我们在改变时,外面也在改变,我们改变的速度跟不上外面,所以我们永远是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