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朱安谈朝贡(求首订,月票)(1 / 2)

 关于衣裳的事情,朱安再没有多说,就目前大明的手工业环境,衣裳的定制远不是说几天就能做好的。</p>

类似于一些顶尖大臣的朝服,或者皇帝,太子等人的衮服。</p>

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宫内顶尖的裁缝,加上各方面的针绣章饰,常规定制的周期,通常都在一个月左右。</p>

而朱安想要自己制作的这套将衣,有很多想法,估计需要的时间更久,至少得两个月了。</p>

“爷爷,朝贡这块,大明这边对外一直都是亏损的吧。”朱安问道。</p>

朱元璋一下子就听出了朱安的深层意思,笑着提点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亏是亏的,但赚也是赚的。”</p>

“这笔买卖,咱也懂的,看似每年这些撮尔小国赚得不少,实则比起咱大明来,顶多算是九牛一毛。”</p>

“这些小国呀,一个个家里穷得很,打起来又是劳民伤财,得不到啥好处,咱只能给他们一点甜头,让他们乖乖的。”</p>

“只要不闹腾,咱大明也不差那点银子。真要闹腾起来,大军一动,那亏得就更大了。”</p>

朱元璋细心的向大孙解释道,他明白自己这个大孙,跟他年轻的时候很像,不是个安稳的人。</p>

虽说自己定了祖训,列下了一批不征之国,就是怕后世子孙不听话,贪名声,妄图搞什么封狼居胥。</p>

殊不知这打仗一起,并非是人多人少就能决定的事情。</p>

朱元璋自己心里清楚,人多是个优势,但要真打起来,各种意外的因素影响,孰胜孰负还不知晓。</p>

哪怕打赢了,落得个惨胜的结果,影响了大明根基,那便也是个问题了。</p>

他不指望后世子孙建功立业,能安安稳稳的,把家里这个基业守好,就心满意足了。</p>

“其实,还是能够赚的。诸多小国的商品,在大明也是卖得不错。”朱安说道,作为商贾,对于大明内部的商业情况。</p>

朱安自然还是极为了解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对于朝贡的限制太多了,其实亏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p>

“这个大孙你可就错了,咱是知道的,那些小国确实是有些珍稀玩意,但是越也就那一点点。”</p>

“待明日你去看了就知道,大部分的货物,基本上咱大明都不缺。”</p>

“大老远的跑来做这笔买卖,咱虽不是很懂商业,但一样的东西,价格上就要贵了好多,没得办法,哪怕给他们免了关税,还是不行。”</p>

“那就只能是咱大明,给他们把东西都给买了,让他们赚点。”</p>

朱安听闻后,并没有直接反驳。</p>

其实他心中知道,后面朱棣上位后,郑和七下西洋,前面亏了三次,第四次直接就回本了。</p>

诸国的经济并没有老爷子想的那般脆弱。</p>

就如同倭国有银矿一样,很多其他的小国,也有自己的特色。</p>

只是说现在的大明,并没有发现并且挖掘出来。</p>

因为消息闭塞,或者还有瞧不上四方诸夷的缘故,对于大明之外的世界,大明国臣都不是很感兴趣。</p>

“爷爷,关于这朝贡的事情,孙儿想用自己的法子,改上一改。”</p>

沉默良久,朱安开口说道。</p>

听到这话,朱元璋这次并未直接一口答应,而是开始沉思起来。</p>

朝贡贸易对于大明来说,至关重要,关乎到大明的边疆安危。</p>

在某种程度上,朝贡贸易,相当于大明对外的一种经济制裁的手段。</p>

可不是小看朱元璋的智慧。</p>

或许赚钱这块,朱元璋的想法不多,但是其政治眼光,朱元璋有着极强的嗅觉。</p>

现在定下的朝贡贸易,不仅彰显了大明的国威,而且很大程度上,让诸多小国形成了对大明朝贡的依赖,甘愿俯首称臣。</p>

朝贡,可不是这些小国想来就来的。</p>

比如有的小国,是三年一贡,有的两年。关系好的,比如琉球三小国,一年两贡都有过。</p>

在正常的历史发展中,今年的倭国因为统一的关系,要不了多久就会派遣使臣来和大明进行朝贡。</p>

原历史中,朱元璋对于倭国肯定有着极大的意见,不过也没有拒绝,而是直接定下十年一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