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一大波灾民即将到来(2 / 2)

而不是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p>

要是这样,估计鸿胪寺那边,少不得一批官员的家中,就得吃席了。</p>

而且朝贡队伍经过的地方,都是提前有安排,比如驱散流民,整顿军威等等诸多安排。</p>

这些当然是为了更好的威慑诸国。</p>

意思便是告诉这些使臣,大明这个大哥很强,你们做小弟的,要守好自己的本分。</p>

乖乖臣服,不要整什么幺蛾子,要是让大哥不爽了,揍你丫的。</p>

“只是...”张管家微微停顿了下,这才继续道:“受到蝗灾的影响,虽说现在还未到秋收的时候。”</p>

“但是已经有不少的灾民开始朝着京师这边过来了。”</p>

现如今只是七月,距离九月秋收,还有两月左右的时间。</p>

但是各种灾荒早就已经提签上演,尤其是蝗灾,大多数地方的平民,已经开始逃荒了。</p>

逃荒,可不是等到九月才开始,一般七月就已经开始有动静了。</p>

今年的收货如何,作为日日守护着庄稼的农民最为清楚。</p>

逃荒那都是靠着两脚走,百姓可是没有资格进入驿站的。</p>

驿站中的什么牛车,马车,驴车。那可都跟难民没有半分关系。</p>

这是逃荒,你当旅游呢!</p>

不管什么难民,灾民,要是敢冲击驿站,那便等着被直接砍杀吧。</p>

大明诸多小规模的农民暴动,大抵都是如此。</p>

遇到灾荒,没有吃食,都要饿死了,冲击官府正常不过了。</p>

当地的官府遇到这等事情,自然以镇压为主。</p>

上报到朝廷,肯定不能说什么灾民,说自己镇压灾民,岂不是自个把脑袋邮寄到朱元璋面前?</p>

既然冲击官府了,那便就是谋反,起义,暴民。</p>

当然,也有不少人,趁着这股子动乱,有些别的想法。</p>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记载哪怕洪武年间,都有数量繁多的起义事件。</p>

不是大明不得人心,但凡有一口吃的,都不至于如此。</p>

“也不知道陛下对于修路的事情,如何看待了。”</p>

朱安听闻后,轻声叹息道。</p>

..........</p>

大明皇宫御书房。</p>

下来早朝的朱元璋,看着数百本关于灾荒的奏章,眉头久久不能舒展开来。</p>

“尔等说说,此事如何处理。”</p>

御书房中,朱元璋面色阴沉,下首除了工部尚书沈溍,现在带队还没有回来,其他四位都在了。</p>

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p>

类似于大灾荒这样的事情,在早朝上,哪怕议论好几天,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结果。</p>

只是各位尚书对视一眼,皆是面面相觑。</p>

这等事情,哪能有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p>

“这个册子里的方法,尔等议议,看看能不能行。”</p>

朱元璋从桌面上,拿出一本册子,交由旁边的刘和递给众尚书。</p>

这里面记载着的,正是朱安所说的‘以工代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