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其实最像他的,就是四子朱棣了。</p>
不管是从性格上,还是对待官员和平民,朱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几乎就是翻版的朱元璋。</p>
甚至于在早期的经历中,朱棣和朱元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p>
两人都有着很高的军事天赋,对于行兵打仗这块,都有着异常敏锐是嗅觉。</p>
在朱棣的心中,最为崇拜的人,便是他的父亲朱元璋,甚至于在一些细节上,他都会下意识的模仿父亲。</p>
朱元璋定下四菜一汤的工作餐,到朱棣上位后,其实基本上已经没人在乎了,但是朱棣极为在乎,一直坚守着。</p>
朱棣的文采是差了些,这跟他儿时的教育还有兴趣有关,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在治国方面的能力就弱了。</p>
铸造永乐大钟,修编永乐大典,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设立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哈密卫,把交趾纳入大明版图,将蒙古打得落花流水,修筑大报恩寺,疏通运河。</p>
诸多事迹可以证明,朱棣对于永乐大帝这个称号,完全是当之无愧的。</p>
纵观大明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p>
朱棣对于大明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后世能够相提媲美的,也只有明孝宗朱祐樘的‘弘治中兴’了。</p>
朱棣最大的污点,便是又因为靖难上位,屠杀大量前朝大臣,得位不正。</p>
后世对于朱棣的各种抹黑,主要还是来源于明末时期的东林文人。</p>
不过朱棣能够上位,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离不开姚广孝的帮助。</p>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日后的永乐大帝。</p>
历史上,对于姚广孝的功劳,并没有太过详细的介绍,却被毫无意义的定为朱棣上位的第一功臣。</p>
那么他的功劳是体现在哪里?</p>
说打仗吧,他一个和尚兼职道士,靖难四年也没带过兵。</p>
说治理朝政吧,朱棣上位后,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p>
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p>
姚广孝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对于金银财物这些,也不是特别在意。</p>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棣靖难的时候,提出了几次决定性的建议。</p>
但仅仅就这些,可当不上第一功臣。</p>
前文便提到过,姚广孝此人,和道释儒三家领袖的关系极为亲密。</p>
那么姚广孝既然传承了阴阳家学派,怎么可能不埋下一些暗子呢。</p>
很少有人知道,黄子澄作为儒家学子,和姚广孝的私交,其实是很不错的。</p>
大明顶尖文人的圈子,也就那么大。</p>
姚广孝年少好学,擅长作诗。他与王宾、高启、杨孟载是好友。宋濂、苏伯衡也都推举他。</p>
黄子澄会试第一,曾经又是翰林院的编修,这些个顶尖文人圈子,自然也是熟得很。</p>
甚至于削藩这个事情,黄子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姚广孝的影响。</p>
姚广孝知道,这天下不乱,他就没有造反的土壤。</p>
精通阴阳术数的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推算出了朱标寿数。</p>
说这些比较玄乎,但是即便是在朱标薨后,他也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谋划的。</p>
从洪武二十年九月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p>
这其中可是足足有六年的时间。</p>
作为一个和尚,他并不需要像朱棣一样,被困在藩地无法出来。</p>
因为朱棣作为皇子的缘故,锦衣卫也不会太过于监视。</p>
这就给了姚广孝发挥的余地。</p>
朱允炆在即位后,黄子澄第一时间就与朱允炆谈论削藩的事。</p>
因为黄子澄是最早跟随朱允炆的,所以在朱允炆心中的地位也是很高。</p>
哪怕是朱元璋临终授命的齐泰,在朱允炆心中都要降一个档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