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 天下一盘棋,淮南我称王(二)(2 / 2)

代汉 傅戍己 0 字 2021-10-13

萧言所谓先军制度,其实取材后世和谐年间朝鲜的先军政治,以及日清甲午海战前日本的“宁可挨饿,也要军舰”,法西斯二战之前希特勒的“宁要大炮,不要黄油”。表面来看,萧言所谓扩军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扩军就扩呗,一旦巢湖军械、经济跟不上,萧言再吆喝六万精锐战兵,也只能凑齐一堆民兵——精锐不精锐,毕竟由不得萧言说了算。实际上呢?萧言真正目的不仅仅是扩军,更是为了推广他的先军制度,改造巢湖风习。</p>

众所周知,汉末是门阀兴起之初,百数年后汉世世家大族将会渐渐转变成为影响甚至掌握国家政权走向的门阀。门阀有优有劣,士族亦有优有劣,但是有一点萧言知道,门阀、士族比财阀更自私,更注重自家的事,他们为巢湖效力,或许本人真的忠心,但是别想他们为巢湖百分之百效力。不说司马懿之辈,便是诸葛亮、羊祜、周瑜、荀彧亦是如此,这不是他们个人品性有问题,而是汉末社会就是这样风习:你们打你们的,我们谈我们的。</p>

如果再往前上溯数百年的春秋战国,这种风俗甚至更加散漫。</p>

在萧言设想中,世家大族这股不可力量可以借助,但不能以之为根本。后世民国八年抗日,那是国与国对抗,汪精卫投降还可以骂他汉奸,汉世呢?汉匈对战,勉强也算国与国对抗,李陵都在匈奴统军一方了,汉世人还在同情李陵,认为李陵只不过是伪降,即便真投降也是奋战到底,不亏节气。由于汉世留下诸多记载,这股风潮甚至流传两千年而不曾衰弱分毫。也不知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战败不幸成为俘虏和战败成为匈奴大将,两者能够相提并论?</p>

国与国对抗尚且如此,更别说国内军阀之间的对抗,汉末军阀之间的对抗,和谐程度不弱于后世民**阀混战。或许萧言出生于共和国和谐年间,不曾经历过感情复杂的军阀混战,所以特别厌烦这种风俗。深思熟虑之后,萧言于是选择先军政治、军国主义,将军队作为巢湖政权的核心,并借助先军政治尽量提高军人地位,用以打压渐有兴起之势的世家门阀。想想军国主义下的军人地位,想想朝鲜先军政治下的军人地位,萧言就有足够的信心遏制权势日渐膨胀的汉末士族。</p>

再者,汉末动乱十数年,民间已经产生厌倦战争情绪,主动参军人数日益锐减。譬如萧十一、罗贲、楚永在成德县时,宁可做街头混混也不愿参军送死,罗贲甚至更是一位败军逃兵。民间厌战惧战,认为参军等同死亡,兵源迅速锐减使得真实历史上曹魏施行兵籍政策,父亲是兵,孩子也是兵;孙吴采取私兵政策,兵卒为将领私产。</p>

萧言在巢湖推广先军政治,提高军人地位,再加上巢湖主要维持常备战兵,战损偏低,未来无疑能够引起一股入募风潮。要知道,汉末不比唐后宋明,此时汉家民风尚且剽悍,幽并精骑,关西凉右,燕赵豪迈,江南精兵,山东步卒,江淮剑客,河南强弩,各地区有各地区特色。汉末建安初百姓怕当兵,只是因为前些年仗打的太惨烈,死的人太多,某些将领渐渐不把兵当人看。萧言只要提高军人地位,保持低战损,无数涌入淮南的流民必将争相入募,扩军六万战兵并不难。</p>

至于巢湖十县,地少人少……</p>

真实历史上,袁术何时败亡的?建安四年六月!</p>

真实历史上,建安四年六月袁术吐血而死,立即掀开江淮剧烈兼并序幕——巢湖此时不博,更待何时?即便历史因为萧言这只蝴蝶有所偏折,在萧言的经营下,袁术彻底败亡亦在今年。</p>

如果一切顺利,他萧言将会取代孙策晋位淮南霸主,怎会养不起六万精锐战兵?</p>

先军政治,扩军六万,皆是萧言未来称霸淮南的布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