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首she的歌《听着袁惟仁弹吉他》,里面的歌词也写到了类似的情形。创作的作品很多,只有少部分被看中,再有更少被列为主打歌。即便如此,也会有版税等关卡。
同样的,对于写作创作也是。写得多,被看好并签约的就比较少了。接着,即便签了约的,也不一定会大受欢迎。最后也需要艰难和稳定的创作,慢慢累积人气和知名度,才能真正成就一部好的作品。
对于创作者而言,创作的作品尽量是要完整的展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才是,而长篇大作无疑是必要的选择。而这也注定是一部考验读者耐性的作品。
轻小说虽然给了创作者一个新的出路,但也有局限。因为短和小篇幅的故事注定是不够去表现一些比较厚重的内容的。有些内容注定是“说来话长”,需要厚积薄发。如果没有长篇铺垫,内容可能就会缺乏该有的信服力。
而且篇幅短,注定的娱乐效果也是短暂的。很可能会像流水线那样,一有新的娱乐内容介入,便很快会被替代掉。
但说实话,有哪位写作人不希望大众哪怕熟记自己的一部“烙印作品”呢?一提到作品,就会记起相应的作者,这无疑会是很多人为之骄傲的事。
轻小说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同人化创作也是。衍生类的创作如果做不到超越原著的或者同人化作品的时候,第一印象始终是无法摆脱原作者的。这样一看,衍生类创作倒有点像是致敬或者为原著作者添砖加瓦的,不过有时候也不全是如此。
原创类创作,一开始的劣势就在于受众人数是很少的。一旦劣势得以改变,原创类创作对人的吸引力就有很大机会超过同人化或者轻小说创作。
反观轻小说和同人小说创作,原著小说的读者一般情况下,自然是有意愿去试着看看的。可以说,轻小说和同人化创作更像是给创作者本人带来受众基础的创作,也是给创作者本人带来信心和练习的很好机会。
真要打个比喻的话,轻小说和同人化创作更像是零食。原创类型的作品更像是主食一样。两者相辅相成,但原创更有长久和稳定的生命力,而轻小说和同人化创作在这方面显得要弱势一点。
不过,在如今的大众层面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会看下去原创类型的创作。或者说,对他们而言,涉猎的兴趣范围更广了,选择也自然更多,几率就是随机的。
轻小说和同人化创作,也只是原著作品的短暂延伸。更多的,就像是额外赠送的彩蛋,对于原著主体能够起到重要影响的几乎没有。。
总而言之,我相信,轻小说和同人化创作自然也会其存在的必然与合理性。否则也就不会有如今的热度。
个人的印象,或许跟现实的出入会很大。但这也是我对于现在的同人化创作跟轻小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