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鲁张之争(1 / 2)

 鲁肃、张昭之争在江东路人皆知,这两个举足轻重的大臣明里暗里争斗,当然这个争斗主要是张昭对鲁肃下手。

张昭(156—236年),字子布,彭城人。政治家、儒学家,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孙策在世时任长史、抚军中郎将职务,张昭排列在吴国所有大臣之首,文武之事皆委于张昭。

孙权时期任军师,先拜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后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

张昭在孙策时代,全权负责文武之事,孙策以师友待之,为第一大臣,妥善处理各种政事,稳定了江东的统治。孙策托孤于他,孙权能够顺利接班,其为首功。张昭作为孙策时的第一重臣,其在江东影响巨大,尤其在文臣中说一不二。然而到了孙权时期,张昭与孙权似乎命相不合,做为辅命大臣,和孙权并不合拍,为孙权所忌惮。作为托孤第一辅臣,自然对孙权指指点点,而两人经常意见相左,久而久之,孙权便将张昭束之高阁,常常不听其谏言。

孙权200年接位,这一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公元200年,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投靠孙权。

张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是个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文人,他的办事能力江东无二,在处理各种政务上张昭绝对是一把好手。然而他又有着文人的小心,心思细腻,爱计较,心胸不开阔,缺乏大格局和大眼光,据后来他的传纪里有大半都在写他跟孙权的顶牛,终身不得为相。

而鲁肃却是个仗义疏财的人,有着大格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善谋略,在年龄上跟孙权也比较靠近,二人比较有话题。

因此,当鲁肃投靠孙权的时候,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据说刚来就与孙权大谈三天三夜,后来在每天上朝谈事后,孙权又让人偷偷地叫回鲁肃,同榻而坐,喝酒谈天,两人几乎无话不谈。

这样一来,鲁肃就取代了张昭在孙权心中的位置,张昭失势心中大为怒火,就到处说鲁肃的坏事,说我们熟知的忠厚老实的鲁肃不够谦虚等等,私下里跟鲁肃对着干。

然而,即使如此,也没有影响鲁肃在孙权心中的位置。

从200年斗到208年,这期间好在东吴无大事,因此也没有太大的动静。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曹操摔大军前来,江东生死存亡之际。鲁肃早早就受孙权委派,过江到刘备处探听事实,并带回了孔明先生,这一动作已经很明显了——这是要联合抗曹的意思。而恰巧张昭他们那一帮文人们偏偏都选择了纳降,这时候的张昭再一次钻进了牛角尖,选择走极端的方式在促成心中所愿,玩起了阴谋,这才有了刺杀孔明之举。

“现在我们需要弃车而行”我看着鲁肃的“夏篆”马车说道:在这里也是很危险,坐马车也很明显。

在中国古代,马车是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的。这个标准是由夏朝“车正”奚仲开始制定车马舆服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项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并且记录在《周礼》之中,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对这个礼制严格遵守。

那么,这个马车的等级是怎样的呢?

首先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以及奴隶。而对应的每个阶层的人,出行乘坐的车子也是有区别的。

【天子】

按照《周礼》规定,皇帝天子贵为九五之尊,乘坐的车子也规格很高,称之为“路”。

“路”也是天子座驾的别称,共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和木路。

这五种车子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用途,并且车子的材质和外观装饰也不同。

“玉路”在周天子参加国家祭典等重大政治活动时候才能乘坐。

“金路”是周天子在大宴宾客乘坐,并作为高规格的赠品赏赐同姓的王公贵族。